有這樣一種研討機構,叫“尸身農場”,首要用來研討在各種環境中的尸身腐朽狀況。
2004年,科學家們在“尸身農場”開展了一次為期6個月的尸身糜爛研討,研討對象是人的尸身(自愿捐獻或無人認領的尸身)和動物尸身,而動物尸身首要是豬,由于豬和人類的生理特征相似。
這6個月內,在相同環境下,定期收集糜爛尸身的化合物。
終究,科學家們提取了452種有機化合物,而豬和人的尸身,只是只有5種化合物是不同的。
根據整個實驗進程,人們也發現,不管人類把自己放在多尊貴的方位,身后和其他動物是一樣的,要經歷肉體發臭糜爛。并且肉體的糜爛程度首要取決于環境要素,而不是肉體的屬性。
那為什么現實生活中,人身后很快就會發臭,而豬肉羊肉就沒有這么快呢?
明顯,這和肉體的處理方法有關。
豬羊肉是咱們常吃的食物,在屠宰進程中,會經歷宰殺、放血、除掉內臟、通風掛起、分塊出售等進程,而人身后,明顯不可能這樣處理,體內的血液和內臟含有多種細菌,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身體從內到外開端分化,就會發生多種代謝物,而這些代謝物便是臭氣的來歷。
逝世究竟是什么味道?
經研討標明,逝世氣味由800多種化學物質組成。
其中有一些化學物質是人類特有的逝世氣味,因而逝世氣味的相關研討,首要也是為了尋覓人類尸身的獨特性,以便能拿來練習“尸身搜索犬”,這樣尸身搜索犬能夠區別動物尸身和人類尸身,并快速找到尸身的方位。
逝世氣味的研討并不是基于有趣而開展的,事實上,逝世氣味在犯罪查詢中,現已作為被認可的依據。
2011年,一男子殘忍殺戮2歲的女兒,在轎車后備箱里找到了相關的逝世氣味,就作為依據的一部分,將其定罪。
那人的逝世氣味是怎么樣的呢?
圖注:尸氨結構
我第一次近距離接觸尸身,是學生時代父親逝世。其時是4月底,天氣還不是很熱,按照當地習氣,尸身停放了3天,這3天近距離接觸,并沒有聞到什么臭氣。
還有一次是隔壁一個老爺爺逝世了,正值盛夏,也是停放3天,但我在自己房間里還能聞到臭氣,回想起來,類似臭雞蛋的氣味。
其實從科學角度動身,尸身發出的氣味,首要是尸胺和腐胺的氣味,氨基酸被分化發生的。除此之外,還有甲基吲哚(也叫糞臭素)、硫化氫(臭雞蛋味)、甲硫醇等多種物質組成的。
發臭速度和什么要素有關?
一般來說,不做處理的尸身會經歷5個進程:
1、剛死新鮮的階段
從逝世那一刻開端,糜爛分化就啟動了,但從外觀來看,剛剛逝世的尸身,是無缺的。經過尸冷尸僵后,尸身面部會變得蒼白,而血液在重力的作用下, 集合在接近地面的一側。
2、脹大階段
在這個階段,人體內微生物現已開端分化身體安排,此刻體內活潑的首要是厭氧性微生物,分化會發生甲烷等氣體,由于氣體無法溢出,導致尸身開端脹大。
尤其是腹部,就像是一個氣球,鼓鼓的,還發出著臭氣,這種現象也被稱為“巨人觀”。
3、前期腐朽階段
一般來說,人體逝世24小時后,就會發出出臭氣。對人類來說,這些臭氣并不友愛,但對昆蟲,臭氣便是自助盛宴的“邀請券”,這些蟲子都會在這里用餐并產卵。
尸身內部的氣體,在昆蟲的啃食中漸漸開釋,尸身漸漸癟下來,內部安排開端分化并液化,皮膚也開端變黑。
4、晚期腐朽階段
這個階段,內部安排的分化和液化差不多全部完成了,食物吃完了,大部分蟲子脫離尋覓下一個棲息地,臭氣也隨著漸漸消失。
5、白骨化
軟安排全部被分化完,頭發和指甲脫落,只剩下骨頭。
根據尸身分化的整個進程來看,尸身發臭的速度,實際上便是分化的速度,和外界環境有密切關系,這些要素包括:溫度、濕度、是否接近水源、周圍微生物和昆蟲多不多、氧氣是否充足等等。
除了外部環境,尸身自身的狀況也會影響分化速度,體型越大脂肪越多的尸身更快被分化,而兒童的身體分化速度相對較慢。死因也很要害,開放性創傷逝世的尸身比自然逝世的尸身更能吸引蟲子,因而分化更快。
最后
尸身發臭腐朽,看似厭惡難以接受,但我以為,這是一個非常自然的進程,是生態循環中重要的一環。
若尸身能在土壤中分化,那每1千克的枯燥尸身,就能開釋出32g的氮、10g的磷、4g的鉀和1g的鎂,能滋補周圍的土壤多年。
那為何咱們要強制實施火葬呢?
總的來說,火葬是多方原因綜合的成果。
我國人多,土葬各地典禮不同,有的地方鋪張浪費并且保存許多封建方法,火葬能避免病毒傳播……
多方考量,才選擇火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