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習近平總書記到上海市考察調研。他先后考察了上海期貨交易所、上海科技創新成果展、閔行區新時代城市建設者管理者之家。

上海是我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也是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上海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一直牽掛在心。
這還要從 16 年前說起,2007 年 3 月至 10 月,習近平任上海市委書記。在上海工作期間,習近平下基層、做調研,抓黨建、謀創新,為上海發展明確目標、指引方向。回顧在上海的工作經歷,他深情地說:" 我與上海人民同甘共苦、同舟共濟,對上海產生了難以割舍的感情。"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六次到上海考察,全國兩會期間多次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為上海發展把舵領航。總書記曾說:" 雖然不經常去上海,但對上海的情況還是了解的,我還是牽掛著上海。"
" 上海的黨建要成為中央的一個點"
2007 年秋日的一天,即將調離上海的習近平特意來到市委各部門告別。離開市委組織部,他走到大門口,一只腳已經踩上了汽車踏板,卻又回轉身,對組織部的干部們說:" 上海的黨建要成為中央的一個點。"
在習近平心中,黨建工作始終具有特殊重要性。在上海工作期間,習近平先后三次前往興業路 76 號,瞻仰中共一大會址。

上海是中國共產黨誕生地,習近平總書記對上海黨建工作念茲在茲。
2017 年,在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習近平總書記表示,我們黨的全部歷史都是從中共一大開啟的,我們走得再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
2018 年,在上海陸家嘴金融城黨建服務中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建工作的難點在基層,亮點也在基層。基層黨建要 " 做到黨員工作生活在哪里、黨組織就覆蓋到哪里,讓黨員無論在哪里都能找到組織找到家 "。
2019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再次強調 " 要扎實推進黨的建設 "。總書記強調,上海是我們黨的誕生地,黨成立后黨中央機關長期駐扎上海。上海要把這些豐富的紅色資源作為主題教育的生動教材。
如今,從村居社區、商務樓宇到新經濟、新業態領域,上海積極探索符合超大城市特點和規律的基層黨建工作。
近年來,上海結合 "15 分鐘社區生活圈 " 行動,打造了包括 "1 個市黨建服務中心、16 個區黨建(群)服務中心、450 余個街鎮級黨群服務中心、12000 余個居村級(樓宇、園區、商圈等)黨群服務中心(站、點)" 的四級黨群服務陣地體系。僅今年上半年,上海市就開展 12.2 萬場活動,服務人次超 2500 萬。
" 長期領中國開放風氣之先"
" 年輕一代也應該多了解這段歷史,認識到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改革開放是奮斗出來的!"
這是 2020 年 11 月,習近平總書記參觀 " 在國家戰略的引領下——浦東開發開放 30 周年主題展 " 時說的話。
展覽以大量的圖片、圖表、視頻、置景、實物,生動展現浦東的發展奇跡,總書記不時駐足觀看。
展廳內,一處反映浦東爛泥渡路今昔之變的景觀,吸引了總書記的目光——一面是逼仄雜亂的里弄小巷,一面是同一視角拍攝的改造后財富涌流的銀城中路,變化之大,令人驚嘆。

△展廳內,爛泥渡路置景展區。

△展廳內,同一視角上海今昔對比圖。上面一張 " 爛泥渡路 " 照片,拍攝于 1995 年左右,下面一張照片則攝于近年,滿目高樓林立、綠草如茵。
講解員介紹:" 浦東人曾經有句戲言‘走過爛泥渡路,行人沒有好衣褲’,如今這里已成為寸土寸金的陸家嘴金融城核心區。"
習近平總書記感慨:" 看上去是完全不一樣了,沒有對比就不會知道,真是滄桑巨變啊!"
從第一個金融貿易區到第一個保稅區、第一個自由貿易試驗區及臨港新片區 …… 一系列 " 全國第一 ",彰顯了上海和浦東改革高地的澎湃活力。
改革是發展的根本動力,開放是上海的最大優勢。
習近平總書記曾這樣描繪上海的 " 開放 " 基因:"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品格。上海背靠長江水,面向太平洋,長期領中國開放風氣之先。上海之所以發展得這么好,同其開放品格、開放優勢、開放作為緊密相連。我曾經在上海工作過,切身感受到開放之于上海、上海開放之于中國的重要性。"
穿過 " 海鷗門 ",中國第一個自貿區——上海自貿區出現在眼前。
2016 年,上海自貿區運行 3 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 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力爭取得更多可復制推廣的制度創新成果,進一步彰顯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試驗田作用。"2018 年 10 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指示:" 把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成為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新高地。"
今年 9 月 29 日,上海自貿試驗區揭牌運行十周年。十年間,在這片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試驗田中,一攬子開創性政策相繼推出,一系列突破性實踐深入開展,一大批標志性成果持續涌現。
如今,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播下的 " 種子 ",已在 20 多個省份的自貿試驗區茁壯成長,100 多項制度創新成果在全國復制推廣。
" 牽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
" 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上海的目標定位。
每次到上海考察調研,習近平總書記都會提到一個關鍵詞——科技創新。
2014 年,習近平總書記到上海考察調研,了解醫療科技、汽車研制企業自主創新情況,他強調," 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占領先機、贏得優勢。"
2018 年,習近平總書記到張江科學城考察調研時強調,要增強科技創新的緊迫感和使命感,把科技創新擺到更加重要位置,踢好 " 臨門一腳 "。
2019 年,習近平總書記為上海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 支招 ",提出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
不久前,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來到張江科學城,考察上海科技創新成果展,了解上海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等情況。
…………

習近平總書記對上海科技創新寄予厚望。
這些年," 蛟龍 "" 天宮 " 中都有上海 " 身影 ",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正成為上海的創新高地。2022 年,上海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 GDP 的比重達 4.2%,其中基礎研究占研發投入的比重約 10%。
上海正在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為我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探索 " 上海路徑 "。
"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 "
今年 11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閔行區考察了保障性租賃住房社區。
上海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為滿足新市民和青年人的住房需求,打造了 " 一張床、一間房、一套房 " 多層次住房供應體系,傳遞出鮮明信號——城市建設以人民為中心。

2019 年 11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首次提出 "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 " 重要理念。
那天,站在楊浦區濱江公共空間濱江棧橋上,習近平總書記感嘆 " 昔日的‘工業銹帶’變成了如今的‘生活秀帶’ ",并語重心長地說:" 無論是城市規劃還是城市建設,無論是新城區建設還是老城區改造,都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2020 年 11 月,在浦東開發開放 30 周年慶祝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提到 "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 ",指出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設必須把讓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

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上海城市治理提出要求。
2017 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提出,走出一條符合超大城市特點和規律的社會治理新路子,是關系上海發展的大問題。
具體要如何做?2018 年 11 月,在上海浦東新區城市運行綜合管理中心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進一步闡釋:既要善于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實現智能化,又要通過繡花般的細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細化水平,繡出城市的品質品牌。
城市治理的 " 最后一公里 " 就在社區。習近平總書記叮囑,要及時感知社區居民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一件一件加以解決。他語重心長地說:" 老百姓心里有桿秤。我們把老百姓放在心中,老百姓才會把我們放在心中。"
不忘囑托,不負期許。近年來,上海布局 " 一網通辦 "" 一網統管 " 這 " 兩張網 "。其中,政務服務 " 一網通辦 " 聚焦 " 高效辦成一件事 ";依托 " 一網統管 " 平臺,城市運行領域的管理、業務和信息都集中在一個網絡系統,相關部門可以及時感知、快速反應、協同處置,從而 " 高效處置一件事 ",讓城市更具韌性。
浦江潮涌,東方風來。習近平總書記為上海擘畫的宏偉藍圖正在一步一步變為 " 實景圖 "。
對這座城市,總書記一直牽掛著https://www.myzaker.com/article/656c50018e9f091ebe1e5359
文章由用戶上傳,如果有侵權請聯系6881@163.com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