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閏然
編輯 | 一刀
提及國產運動品牌,很多人第一時間會想到李寧、安踏,以及鴻星爾克。
李寧發力國潮,安踏擁有多品牌矩陣,鴻星爾克因為捐款意外走紅。這三個國產品牌都給消費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然而提及特步,很多人還會想到前幾年那條在網上爆紅的相親新聞——“男子因穿特步去相親被拒絕”。福建晉江走出的名牌,多年之后變成了“土味”甚至“沒品位”的標準,令人唏噓不已。

在李寧與安踏的夾縫中,特步的路該怎么走?

買國產運動品牌的人確實變得越來越多了,這也意味著一些品牌已經成功掙脫了“土味”形象。
這些年,國際運動巨頭中國業績疲軟,阿迪達斯和耐克在大中華區的營收都有不同程度的下跌,與此同時,國內品牌本土市場占有率在逐漸增加。
艾媒咨詢數據顯示,在各個運動鞋服的消費場景中,國產品牌皆為消費者首選。
其中,為父母購置國產運動鞋品牌的占比最多,達71.9%;其次為自己購買國產運動鞋品牌的占比為69.4%;為孩子購買國產運動鞋品牌的比例為61.6%。

特步的表現如何呢?2022年3月,特步國際發布了2021年年報。2021年,特步國際實現收入約100.13億元,同比增長22.5%;實現普通股股權持有人應占其綜合溢利約9.08億元,同比增長77.1%。
在這份財報中,銷量、營收等數字的變化上,特步的表現都可圈可點。
對于業績的增長,特步國際解釋稱,主要是受益于收入的增長和毛利率的提升,“特步主品牌于2021年度內成功推出標志性、功能性及休閑產品,以及零售渠道實現升級,導致代理商的銷售訂單強勁,主品牌收入于2021年下半年增長逾30%。”
這是特步國際全年營收第一次突破百億大關,也使它成為繼安踏、李寧之后第三家突破百億營收的體育運動鞋服企業。
單看特步本身的業績表現確實不錯,但橫向對比來看,特步這個老三與老大老二之間的差距還在不斷擴大。比如特步國際2021年的凈利率由2019年的8.9%提升至9.1%,而安踏2021年的凈利率為15.7%,李寧的凈利率為17.8%。
毛利率上也有差距,李寧毛利率為53%,安踏毛利率為61.6%,特步的毛利率為41.7%。
當然了,安踏與李寧的差距也越來越大。2021年安踏營收體量是李寧的兩倍多。

安踏依靠的是多品牌矩陣,安踏的主品牌和收購的意大利品牌FILA,近年來業績增長迅速。數據顯示,2015年FILA的營收只有17.5億元,2020年已增至174.5億元,甚至超越安踏的主品牌ANTA。
李寧則聚焦單品牌多品類,收入仍然主要來自其自有品牌,最為人熟知的莫過于國潮系列。
相比之下,特步在這兩方面的實力確實較弱。

運動品牌,售賣的除了產品本身,還有品牌所代表的文化。從各大運動品牌的發展來看,什么樣的定位都有機會,關鍵是要出圈。
2018年李寧在“國潮”這一概念上一炮而紅,率先搶占了消費者認知,在后續還不斷加大與國潮元素的聯名,強化李寧即是國潮的標桿的品牌認知。珠玉在前,后來的競爭者很難再復制這條路。

對于安踏來說,收購FILA是相當重要的一步棋。FILA是一個擁有百年歷史的意大利品牌,本身起點就很高。它在網球、滑雪、帆船、賽車等高雅運動相關產品的開發上擁有輝煌的歷史。安踏給它的品牌定位則是時尚、優雅活力。
提到特步,你會想到什么?
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還是很多年前代言人謝霆鋒那句“特步,非一般的感覺”。
有資料顯示,特步是國內第一家將流行時尚元素融入體育用品生產的企業。但在當下,所有的品牌都在強調時尚、創新等特征,所以在這些方面難以給人留下什么強烈的記憶點。
特步也曾想開創國潮新玩法,比如曾經還聯合嵩山少林,在產品設計上運用少林元素,將少林的禪宗思想融入到了聯名款的設計理念中。但類似舉措在市場上反響平平,并未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特步國際于2019年起先后引入的蓋世威、帕拉丁、索康尼、邁樂四大新品牌。根據其品牌矩陣戰略,特步主品牌針對大眾市場,索尼康、邁樂針對專業市場,蓋世威、帕拉丁針對時尚市場。
數據顯示,2021年,蓋世威與帕拉丁的收入為9.71億元,占比由2019年的5.7%提高至9.7%;索康尼與邁樂的收入為2.01億元,占比由2019年的0.1%提高至2%。從數據來看,這些品牌與主品牌之間仍然存在很大差距,放在整個市場上來說,競爭力也不強。
特步創始人丁水波曾總結過,經商的路子只有兩條。一條是跟著別人走,也可以分到別人成功的果實,但是你卻無法超越,永遠只能做一個跟隨者。另外一條就是自己去開辟一條道路,你就可能是一個領跑者。我們選的是第二條路。
但從目前來看,特步走了第一條路,并不算成功,第二條路也還沒能走出來。
營銷對于品牌來說確實非常關鍵。這一點從鴻星爾克的爆紅就可以印證。鴻星爾克并沒有在一二線城市跟安踏等品牌“硬剛”,而是強調“做強縣級,做優地級”的渠道下沉策略。但一次“偶發事件”讓全網都在“心疼鴻星爾克”,不由自主地想為它消費。
可以說,鴻星爾克的鞋未必有多好穿,但網友就是心甘情愿為其買單,這就是出圈的力量。

還有一個靠單品稱王的典型營銷案例,就是被稱作“瑜伽褲中的愛馬仕”lululemon。lululemon售賣近千元一條的瑜伽褲,想要展現的就是一種對健身有追求的生活方式,背后折射出了它對廣大女性消費者消費心理的高度洞察。
可見,好的營銷,也帶給了品牌更好的銷售數據反饋。

當然了,強調營銷的重要性并非是在強調“重營銷輕研發”的路子。僅靠講故事吸引用戶也不是品牌發展的長久之計,作為運動品牌,最終還是要回歸專業性。
幾十年前,中國運動員在世界大賽上很多都只能穿著外資品牌贊助的比賽裝備,如今也有越多來多的國產品牌出現了。可以說,民族品牌意識的崛起,對國產運動品牌而言是迎來了新一輪的時代紅利。
運動鞋服的核心在于功能性,中國品牌需要通過真正的科技走向高端,才能突破天花板。如今的國產品牌發展之路依然任重而道遠,只有將科技創新作為底色,才可以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中有一席之地。

這些年,特步、安踏、李寧等品牌都在產品設計、科技研發上注入了前所未有的資金和精力,不斷強化運動品牌的基因。
特步發力的方向在“跑鞋”,主品牌從過去的時尚運動定位回歸運動,聚焦“跑步專家”定位。年報數據顯示,2021年特步用于研發的支出為2.52億元 ,同比增長13%。而公司2017-2021年的研發投入,實現了約12%的復合增長。
資料顯示,2021年度,特步在產品創新上有很大突破。作為“中國跑鞋專家”的特步,2021年推出的系列產品讓中國跑者享受到世界一流的科技體驗,包括競速家族160X 2.0、160X PRO、300X 2.0和競速訓練跑鞋260在內的多款產品,受到了專業跑者的高度認可。
從跑步細分行業來看,中國馬拉松市場相關賽事數量保持增長,并且悅跑圈跑者畫像顯示當前年輕化趨勢明顯,90后為主力,00后人數增幅超60%。特步也一直在贊助馬拉松相關的賽事和活動。

運動品牌的競爭未來還有很多可能。當年李寧作為老大占領頭部位置多年,但2012年安踏業績首次超越李寧后這一局勢再也沒扭轉過來。
鴻星爾克一度被人認為“快倒閉”了,但悶聲做好事,大手筆給河南災區捐贈了5000萬物資后,就此從“小鎮青年專用”,飛升到了“新晉頂流”、“國貨之光”。
高端有市場,白菜價也有春天。那么特步還有沒有后來居上的機會?
作者為《鹽財經》記者|閏然
排版|林溪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原標題:《穿國產品牌相親,還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