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新冠病毒感染轉為重癥的高危要素,而近期《內分泌學、糖尿病和新陳代謝》一項研討給出了量化的規范:糖尿病使新冠感染者逝世率提升近1倍,轉為重癥的危險性提升近2倍。其間,亞洲人糖尿病患者感染后重癥逝世危險顯著高于歐美國家。
英國阿伯丁醫學與養分學系Stavroula Kastora研討員介紹,自疫情以來,很多研討已證明糖尿病等非感染性疾病是新冠肺炎不良預后的重要危險要素。而本項研討的著眼點是患者所在地域,剖析種族和醫療設備覆蓋率對患者預后的影響。
本項研討回憶了158份來自世界各地共27萬名患者的臨床陳述,包含我國、韓國、美國、歐洲和中東地區,評估新冠病毒對糖尿病患者的影響。匯總顯現,與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死于新冠肺炎的或許性添加87%,ICU醫治危險添加59%,通氣醫治添加44%,而轉為重癥及危重癥的危險添加188%。
地域數據如圖顯現,遠東(我國、韓國)、中東的糖尿病患者逝世、ICU以及呼吸機醫治等多項危險較歐盟和美國更高。研討人員以為,這主要來源于醫療保健體系覆蓋和可擔負性差異。通過降糖藥及胰島素等綜合醫治控糖較好的人群顯著逝世危險更低一些,進一步證明了糖尿病辦理對新冠肺炎防備與醫治的重要性。
芝加哥大學醫學院Jun Ma近期發布的一份談論文章觀點與此保持一致。面對新冠疫情“新常態”,有些人呼吁添加對生物醫學研討出資,開發適應不同情況的通用疫苗和醫治方法;或是重建和保持一個強壯而靈活的疫情基礎設備,用于測試、監測和緩解。而Jun Ma則以為,咱們有必要吸取疫情兩年以來的關鍵教訓,應對疫情新常態,需進一步加強對非感染性疾病人群的健康辦理。
他說,美國95%的新冠住院患者都有潛在疾病,包含高血壓、高血脂和肥壯,而肥壯和糖尿病并發癥是導致逝世的高危險要素;其他包含肺部、肝病、腎病、心臟病等也讓接種疫苗后產生突破性重癥感染危險添加44%—69%。
非感染性疾病與新冠肺炎不僅是一種共病,也存在密切聯系,能夠相互添加疾病對人體的損害。因而,辦理非感染性疾病是成功抗擊新冠疫情的先決條件,咱們需要將糖尿病等疾病作為抗疫常態的一部分,而不是只尋求最新的藥物疫苗研發而忽視了這一點。
咱們建議,將非感染性疾病防控歸入當前抗擊疫情的基礎方針和設備當中。醫療保健體系加強對這些疾病的篩查,發動適當的藥物和非藥物醫治,社區安排應將慢病辦理歸入日常醫療保健覆蓋范圍。對于個人來說,糖尿病與吸煙、不健康飲食習慣與缺乏訓練密切相關,這些也是新冠病毒感染高危險要素。改動日常習慣或許很難,但在疫情期間更應當加強盡力。
參考資料:
1. medicalxpress
Diabetes almost doubles risk of death from COVID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2-05-diabetes-death-covid.html
2. Journal of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
A National Strategy for COVID Response and Pandemic Preparedness Must Address Noncommunicable Chronic Diseases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606-022-07552-y
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周亦川 修改 | 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