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輔附近俄軍投入的總兵力,都不足以形成合圍。
俄軍在最初的空輸部隊占領機場打斬首作戰失敗后,估計也沒有想過要把基輔啃下來,要知道基輔市比格羅茲尼可大太多了,比阿勒頗之流也大得多,俄軍常規火力的極限可以打贏格羅茲尼巷戰、阿勒頗巷戰,但要以徹底占領為目的全力打基輔,估計要用柏林戰役那種級別甚至更大規模的兵力火力。
戰后蘇聯重建的這些大城市,其考慮是在運用戰術核武器的條件下甚至全面核戰條件下仍有一定生存能力的。真要打成全面巷戰,比二戰時的斯大林格勒、柏林等大城市只會更加難啃。
從戰略角度分析
兩個問題:
1,開戰前過分低估了烏克蘭軍隊的戰斗意志,高估了己方的戰斗能力
2,張開五個手指打人,四面出擊,毫無重點
如果教員在這里,估計看著會很熟悉,這簡直可以拿來當他批評博古李德的經典反面教材。
整場戰爭就是一場在左傾冒險主義思想指導下進行的機會主義作戰
一場滅國級別的戰爭,作戰計劃居然是“布拉格之春”的翻版
空降兵突襲首都機場,大軍從四路同時出動,打算兵不血刃瞬間滅國
就是沒考慮捷克斯洛伐克當時還當蘇聯是鬧了點小不愉快的盟國,在根本沒想到蘇聯會動手的情況下被偷襲。
烏克蘭過去八年可是一直在為俄羅斯可能的進攻做準備!
咋就能相提并論了?
再來看看這個戰爭初期的進攻態勢(紅色地區不代表實控,僅指示戰線)
注意是戰爭初期的圖,不是現在的圖,別在評論里問我為什么用老圖了,我只是用這個開局時的圖指示下俄軍開局時的進攻方向!
圖片來自微博用戶“紅袍螢火蟲”

四路大軍齊頭并進,氣勢如虹啊
就是不知道重點在哪兒
基輔方向重兵圍攻
切爾尼戈夫圍攻
蘇梅州圍攻
哈爾科夫方向重兵圍攻
頓盧兩州硬攻
克里米亞方向攻赫爾松 攻尼古拉耶夫,攻梅利托波爾,攻別爾江斯克,攻馬里烏波爾,攻扎波羅熱
一口氣攻這么多地方,最后除了南線進展比較神速,其它方向一個重要城市沒打下來
處處分兵進攻,處處力量不足
部隊散的四處都是,卻打不下任何一個敵方的堅固據點;后勤線拉的老長,卻缺乏足夠穩固的后方,結果補給到處遇襲,裝甲力量強行穿插,結果保障跟不上反而丟棄大量損壞裝備。
這兩天俄軍才算是清醒過來,對基輔圍而不攻,在哈爾科夫和尼古拉耶夫都停止進攻,集中兵力開始進攻馬里烏波爾和頓巴斯的烏軍。
但凡一開始就搞清楚重點,把主要兵力集中在東線,基輔和赫爾松方向采取佯攻,別的不說至少哈爾科夫不會打不下來。
搞出這種四面出擊毫無重點的打法只有一種可能:預期烏軍只要一開戰就會如阿富汗政府軍一般,一觸即潰土崩瓦解,要在最短時間內控制烏克蘭以免西方干涉,造成既成事實。
俄軍從一開始就沒做好要打一場大戰惡戰的準備,純粹是沖著像2014年一樣去武裝游行的。
以敵人不堪一擊 我軍只要槍一響就作鳥獸散這樣的預期來制定的作戰計劃,屬于如假包換的機會主義。
現在俄軍已經調整了打法,開始知道抓重點了,只是不知道他們還有多少機會來彌補自己前期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