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輕人喜歡些什么?年輕人都在玩什么?12 月 5 日,第二屆上海市民(青年)收藏大展頒獎在黃浦區文化館舉行,百余名青年收藏才俊集體亮相,獲獎者收藏品展在五樓展廳同步開展。作為上海首次青年人收藏的大展示,展覽分為初心印痕、上海品牌、申城記憶、生活物趣、追尋時尚、傳統守藝、都市拾珍、體育風采、模型奇葩九大板塊,這里珍藏著上海市民的童年記憶、往事,也蘊含著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還能看到當代的時尚潮流,折射出當下年輕人的生活情趣與方式。
改革開放以來,催生了一代收藏愛好者,如今,隨著他們漸漸年長,對收藏的未來探討提上日程。市收藏協會現有會員 8000 多人,其中中青年僅占 10%。為了推進海派收藏文化發展,展示日新月異的海派收藏風采,在事隔 10 年后,上海市民文化節舉辦了第二屆市民收藏大展,不過,這次收藏大展針對在上海工作、生活、學習的 49 周歲(含)以下的青年市民,意在發掘海派收藏的青年力量,加強青年收藏才俊的培養,展現上海民間收藏青年群體水平。
本次大賽設置了傳統、大眾、時尚、海外、另類五大門類,300 多人參賽,區域分布均衡。通過初評、復評和終評,復評選出的 150 位藏家的藏品分別在浦東歷史博物館、徐匯區云州古玩城以及閔行區的上海海派藝術館進行了展出,之后通過終評共評選出 120 人獲 " 市民(青年)收藏大展才俊獎 ",30 人獲 " 提名獎 "。120 位青年才俊平均年齡 38 歲,其中女性 36 位。市收藏協會創始會長吳少華欣喜地說,這次大展整體質量高,隊伍年輕,民間收藏向來男性居多,這次大賽還挖掘出不少青年女性收藏者,占參賽者的 33%,是意外的收獲。收藏協會的眾多老前輩觀摩了展覽,他們表示很高興看到這么多的新生力量出現在大眾面前。

" 非摯愛,不收藏。" 與藏品一樣受關注的,是收藏背后的故事。女生們的收藏深藏著對美好生活的追尋以及夢幻世界的沉醉。95 后的沈軼樺是一家外企員工,每天早上或午休的時候,不少同事喜歡去辦公樓周邊買一杯咖啡,而她則喜歡利用這些碎片休息時間到周邊的盲盒販賣機里去抽一只盲盒。八年間,她總共收藏了近 2000 件盲盒。
走進 80 后姚文穎的家,舉目皆為迪士尼玩偶。此次青年收藏大賽,她挑選了收藏比較完整的米奇公仔作為參賽對象。
與女生滿滿的少女心不同,男性收藏者們更喜愛有著金屬質地的玩具或模型。70 后余英皓收藏各種版本的變形金剛及其周邊,80 后夏元春的車模,00 后陳夏安生的模型……體育也為年輕人尤其是男生所喜愛。讓主辦方始料未及的是,收藏者們對體育的鐘愛,讓體育文化收藏自成一類。
黃浦區局門路 457 號八號橋園區 4 期內的 Boardroom 是 90 后的白一帆 500 個滑板的 " 家 "。在這個文化空間可以發現滑雪與潮流、藝術、音樂和影視的親密結合。

80 后的吳迪收藏了所有世錦賽的紀念球,小小乒乓球穿越了 60 年的歲月,見證了國球的榮光。70 后的范榮是海友劍擊劍俱樂部創始人,12 歲進入普陀區少體校擊劍隊,從此與擊劍結下不解之緣,30 多年的收藏,慢慢形成了 28 個大類,近萬余件包含擊劍元素的藏品,他希望更多人了解自己所熱愛的運動。NBA 籃球迷章月圓則收藏了眾多他所喜愛的 NBA 球星卡;科比球迷張立凡收藏極具紀念意義的科比球鞋;市民徐榮則收藏了上世紀初體育徽章。
年輕人加入收藏隊伍,家庭收藏氛圍影響不容小覷。從藏二代一直到藏四代齊齊 " 在線 "。年紀最小的紀凝章,她的曾外祖父是已故著名的算盤收藏家陳寶定;90 后的謝嘉收藏的是上世紀 50 年代至 90 年代的字畫,她是著名已故鑒賞泰斗謝稚柳的孫女,系屬藏三代;收藏香藝的陳振東、收藏魔盒的鄔放龍、收藏龍圖紋的朱宏偉、收藏瓷器的葉勵敏都是藏二代……崇明人用一道道工序將平平無奇的棉花變成了非遺技藝。周雨昕是一位從美國留學歸來的姑娘,她接過了母親手中的家鄉土布,和土布一起開啟了自己的人生之路。30 噸不同紋樣和花樣的土布,經過數十年從一家家長者家里收集而來,記錄了幾十年崇明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審美情趣。她用紋樣盤恢復制作了 2000 種紋樣的 " 經緯密碼 ",用現代化手段將紋樣解讀紀錄下來傳承發展。從土布的文創開發到土布主題的民宿運營,她緊跟母親的腳步將收藏的土布融入她的創業中,為崇明土布打開了一個新的世界。
本次大賽吸引了來自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年輕人參與,上海小伙肖圣目前在北大就讀研究生,他收藏的貝類化石約 800 多種,包含從遠古約五億年至 6500 萬年時期的貝類化石,其中有兩米長的震旦角石,直徑 1 米的菊石,以及黃鐵礦化、歐泊化、硅化等優質的貝類化石。柳相旭收藏的是當代油畫,這位能說一囗流行普通話的青年,是位韓國人,他在上海留學畢業后又在上海開畫廊,定居在這座城市。收藏古玩的張晰是一位旅居加拿大的上海人,她獲知消息后專程趕回來參賽,由于長期在海外生活,閑暇時非常喜愛在各個城市逛古董店和跳蚤市場尋找遺失在海外的歷史痕跡,她執著于把流落他鄉的中華文化遺跡帶回祖國。
獲獎者中還有國家工藝大師與非遺傳承人,那些以傳統非遺手作技藝為主題的收藏品獨具特色,海派玉雕、琥珀雕刻、青田石雕、瓷器修復和紫砂等爭相輝映。他們都是既從事創作,又收藏作品。如中國國家藝術大師、海派玉雕大師彭志勇收藏了數百件大師級人物創作的珍貴玉雕作品;國家級工藝美術師吳云濤曾與令狐沖的扮演者呂頌賢聯名推出 " 笑傲江壺 ",讓傳統紫砂藝術年輕化,他收藏了眾多當代名家的紫砂作品;陶瓷修復專家安玲玲師從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蔣道銀,為保留著古代文明的風骨和押韻的破相之器恢復藏品的完整觀賞價值,她收藏了 80 多件上世紀 40 年代的瓷器 ......
大展中最讓吳少華會長關注的還是大眾收藏品類。老電表、火花、票證、地鐵卡、報紙、糕模、電影海報、年歷片、簽名本、銀行存折、女紅、老文具、筷箸等我們日常生活曾經使用過或正在使用的東西都成為不少青年藏家們收藏的主題,林林總總的藏品勾勒出煙火人間。

征集過程中,還有不少陌生的藏品收集進入了大眾的視野。80 后的許帥就職于上海中醫文獻館,因為工作學習的需要,開始進行上海社區衛生服務研究,收集到上海縣衛生服務研究報告、影像資料 200 余件,反映了 20 世紀 80 年代上海改革開放后衛生服務體制機制的建設效果,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收藏郵品不稀奇,但 90 后的張融琦收藏了約 500 件各種無法投遞被退的郵品,從一個特別的角度切入記錄了通訊發展的時代足跡。
80 后的廖麗娟的藏品則是活物——蘭花。" 父親熱愛傳統文化,他經常告訴我,蘭花是‘花中君子’ "。中國蘭花具有 2000 多年的歷史,她對蘭花的認知是從蘭花的花語和象征意義開始的。20 年來,她不斷收集培育各種各樣的蘭花,至今她已經收藏 200 多種珍稀品種蘭花。
吳少華會長認為,將收藏與生活關聯起來,與文化修養融為一體,讓收藏生活化文藝化,很有意義。他透露,通過賽事活動,第一步要把原來各自收藏的東西挖掘出來,第二步要在這個基礎上打造一個適合年輕人的平臺。" 接下來還想對這些人進行深度采訪,把他們的故事展現出來,明年出本書。" 主辦方呼吁更多青年人加入到文化守護與傳承的隊伍中,用收藏記錄和展示時代的風采,共同守護我們的精神家園!
本次大展由黃浦區文旅局、上海市收藏協會主辦,上海大世界傳藝中心承辦,將持續至 12 月 17 日。

作者:李婷
文:李婷 圖:主辦方 編輯:宣晶 責任編輯:邢曉芳
轉載此文請注明出處。
土布、墻磚、滑板、化石……這個展覽發掘海派收藏青年力量https://www.myzaker.com/article/656f45448e9f0961bc5e6cb0
侵權請聯系6881@163.com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