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v id="f0ueo"><ol id="f0ueo"><mark id="f0ueo"></mark></ol></div>

    <em id="f0ueo"></em>
  • <div id="f0ueo"></div>
    <div id="f0ueo"><ol id="f0ueo"></ol></div><em id="f0ueo"></em>
    <button id="f0ueo"><label id="f0ueo"></label></button>
    <em id="f0ueo"><ol id="f0ueo"><nav id="f0ueo"></nav></ol></em>
  • 在路上,何嘗不是一種心境?

    圖源:視覺中國若無行萬里路,司馬遷絕無可能寫出光彩奪目的《史記》;若無行萬里路,絕對不會有偉大的《徐

    圖源:視覺中國

    若無行萬里路,司馬遷絕無可能寫出光彩奪目的《史記》;若無行萬里路,絕對不會有偉大的《徐霞客游記》流傳至今。可見旅行對生命的意義,可知旅行往往是人的主動作為。古人如此,今人亦如此。對現代人來講,旅行是生活的調劑,可放松身體,亦可愉悅心靈。在中篇小說集《孤獨旅行家》中,李西閩虛構出一個個在路上的行者,寫出他們的喜怒哀樂,以及無法承受的生命之重。不是小說家推著他們走,而是人物不得不向前走。

    在旅行中尋找、撿拾起美好之物,是李西閩別具匠心的情節設置。如為他們在暗黑的屋子里開一扇小窗,可見外面的風景。當然,把心扉敞開、把美好銘記并非旅行的初衷。《荒原:三個故事》中,到澳大利亞治療情傷的朱麗葉,被異國他鄉的陌生人一再感動著。原本在海邊玩耍的小狗艾米莉丟了,找不到小狗的兩口子沒有離開。" 那兩個老人面對著大海,緊緊地摟抱在一起。他們的背影是暗色的,卻那么溫暖人心。" 小說的情節在兩個時空里來回穿插:時而是朱麗葉置身的沙灘,沙灘雖冷卻有一份牽掛不曾拭去;時而是上海時光里,章可凡對她所養小狗的嫌棄乃至厭惡。在朱麗葉隨后的行旅中,拐杖是小姑娘手中的倚靠,此乃有形之拐杖。拐杖更是無形的,父親是小姑娘的拐杖,他堅韌、勇敢,時時處處為女兒鼓勁。小姑娘是父親的拐杖。她深知,唯有自己快樂,與她相依為命的父親才會快樂,因此笑容從未從她臉上消失。患有骨癌截肢后的她,竟敢于挑戰那條近八百米有四級難度的小道。摔倒后,她堅決表示不再繼續走,乖乖趴在父親背上,這個安排瞬間擊中人心。可以要強,可以示弱,這不正是相依為命嗎?

    對小說中人物來講,旅行是解救自我、尋回自我的藥方。解藥有時候在旅途中,有時候在旅行結束之后。或西藏、或西部、或澳大利亞,或四面八方遇見的美好,收獲的感動,皆為藥方里的一味藥。人生實多苦難,世間難免荒涼,卻并不意味著沒有一絲絲撫慰人心的溫暖。在澳大利亞的所見所聞,讓朱麗葉心生勇氣,決意斬斷過去走向重生。重生不是走向非凡,而是返回平凡俗世中尋常不過的角色。李西閩在這部小說集中寫的雖是生活的非常態,其終點反倒是回歸平凡與真實。這就注定其中許多人物,可成為現代人照見自我的鏡像。

    尋常人間里,最讓人一言難盡、輾轉反側的大概是愛情。旅途中的丁城一心牽掛的是小丫頭,小丫頭過得怎么樣了?她身在何方?小丫頭在旅店房間門口的突然出現,令丁城猝不及防,令丁城幸福滿滿。

    得了惡疾做過手術的小丫頭在他心目中,依然和過去一樣重要。在攀登神山時,守護著心愛的人,幸福感帶來的滿足遠遠勝過疲憊與寒冷。《馱著你飛升》是整部作品中最獨特的一篇,它干凈、純潔的質地,凈化我的心、清澈我的眼。俏皮、淘氣的小丫頭與堅韌、勇毅的丁城于生死關頭的相互信任、相互依偎,讓愛情在艱難時刻已然等同于生命本身。小丫頭多年后的回歸,令丁城形單影只的旅行向死而生——愛情如果能夠跨過死亡之考驗,就是絕處逢生。

    旅行的意義是什么?因人而異。對同一個個體來講,甚至因時而異,抑或因目的地不同而異。至少可以確認的是,旅行是對現實生活的突圍甚至反叛,此乃心之所向。王大嘴行走全球各地,他帶領侄兒行走西藏,只是他旅行的一小段。不是為了故意制造非凡、馳騁個性而旅行,而是為尋找一己生命的價值。" 我就是要一直在路上,在路上讓我覺得自己還活著,停留時間太長,生命像是停滯了,會枯死。" 尋找那些并不起眼的感動,都是他旅行途中生命被點燃的緣由,也可以說是他旅行的意義。旅行是遇見另一片風景,是遇見另一個自我,無比真實的自我。

    李西閩建構出一個有別于日常的生活圖景,小說的主角安然地游離于故事發生的世俗氣息之外。他們是突然闖入的,他們是冒昧到訪的,他們是不請自來的,他們常常與故事發生地的人和事格格不入,甚至背道而馳。經過一番心理陣痛后,他們迅速融入此間。陌生與熟悉在小說中一次次對接成功,這是人心的潛力,也是旅行的魅力。即便如此,人物的孤獨依然是作品中最堅硬的存在。如此處境,讓人心生同情的時候又不得不肅然起敬。這就是李西閩,他悄然地波動你內心那根最柔軟的弦,觸碰著你,打動著你,感染著你,同化著你。

    冷靜甚至冷峻的敘述,簡潔有力的對話,干脆利落的舉止,始終貫穿于一篇篇小說中。這何嘗不是孤獨感自然而然的流露?既然旅行,何以言語太多?既然陌生,向誰敞開心扉?生命本就是一場旅行,它是所有從此處到彼處之旅行的底色。僅此一回的生命之旅中,旅行意味著什么或者說旅行可以得到的是什么,是《孤獨旅行家》一直在追問、探尋的根本問題。

    拭去覆蓋于生活世象的塵埃,拂去掩蓋人心本相的紛擾,李西閩帶領讀者一次次深入生命內里,完成一次次叩問與探索。小說家無法給出答案,唯有生活本身才能為生命之旅提供答案。因為經歷與處境的紛繁,答案注定層出不窮。李西閩的寫作正如小說中人物的行走,不是為了提供答案,而是為了展示探尋的過程,為后來揭曉的答案提供隱約可循的蛛絲馬跡。

    故事的結束,并不意味著人物的旅行走至終點。后來,宋楊和傻子去了哪里?到緬甸當了戰地記者,王大嘴有沒有活著返回國內?登上山頂之后,小丫頭是否有機會陪丁城走完此生?朱麗葉會真的和章可凡分開嗎?分開以后會怎樣?單雄信帶著父親的骨灰去了哪里?回到城里還是遠走他鄉?

    對多數人來講,旅行是偶爾為之的事,并非為生活的重心。只有少數人常常在路上,偶爾駐足某處。因此,對讀者來講,閱讀李西閩的小說集首先可得一種滿足,其次是一種深思。在路上是身體的一種狀態,何嘗不是一種心境?如果雙腳無法走出固有生活圈,心靈在原本天地里的突圍可否實現?如果雙腳確實走向天南地北,心中的困境是否真的因之有所緩解或得到解脫?

    《孤獨旅行家》

    李西閩 著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

    作者:

    文:張家鴻 編輯:金久超 責任編輯:朱自奮

    轉載此文請注明出處。

    在路上,何嘗不是一種心境?https://www.myzaker.com/article/655f18108e9f095c3d5bbf93
    文章來自網絡,如果有侵權請聯系6881@163.com刪除

    給TA打賞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賞
    時下

    中心城最大“城中村”如何蝶變新生?真如境,“一平方公里”新地標崛起!

    2023-11-23 18:55:46

    時下

    拓展金融服務邊界,興業與中交興路成立金融科技聯合創新實驗室

    2023-11-23 19:23:55

    0 條回復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
    ?
    個人中心
    購物車
    優惠劵
    今日簽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
  • <div id="f0ueo"><ol id="f0ueo"><mark id="f0ueo"></mark></ol></div>

    <em id="f0ueo"></em>
  • <div id="f0ueo"></div>
    <div id="f0ueo"><ol id="f0ueo"></ol></div><em id="f0ueo"></em>
    <button id="f0ueo"><label id="f0ueo"></label></button>
    <em id="f0ueo"><ol id="f0ueo"><nav id="f0ueo"></nav></ol></em>
  • 欧美亚洲精品su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