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頂尖科學家科學圓桌 :生命科學或醫學前沿論壇期間,科學家們進行交流。 (主辦方供圖)
第六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今天在滬開幕。來自 25 個國家和地區,包括 27 位諾獎得主在內的百余位海外頂尖科學家、40 余位中國兩院院士、120 余位中外優秀青年科學家等 300 余位全球科學家將齊聚上海,共赴論壇創設以來規模最大的年度盛會。
自 2018 年以來,頂科論壇已成功舉辦五屆,成為鏈接世界頂尖科學家、促進國際科學界高端對話的重要平臺。從一個動議開始,到匯聚全球 " 頂級智慧 " 的現象級平臺,頂科論壇一路走來不斷拉近老朋友、結交新朋友,今年更是進行了一次規模空前的 " 朋友圈 " 擴容,300 余位參會科學家中出現了近百位新面孔。
近 1/3 的新朋友因何而來?是什么讓老朋友一來再來?在當今復雜的國際形勢下,頂科論壇何以成為全球 " 最強大腦 "、卓越科學家、優秀青年學者想來愿來、紛至沓來、來了還想來的科學盛會?透過頂科 " 朋友圈 " 的心聲,我們找到了三個關鍵詞:吸引力、引領力和推動力。這一張張 " 信任票 " 背后,是一座城市對于未來的遠見與洞見。
用科學的方式討論科學,有比這更美妙的嗎
為了人類的美好未來,科學界必須要做哪些事?一年前,在第五屆頂科論壇的最后一場活動上,與會科學家列出了一份愿望清單,其中有三個重要選項被頂尖頭腦們的目光點亮:用科學的方式討論科學、拉近公眾與科學的距離、激勵更多年輕人投身科學。
事實上,五年來的頂科論壇上,這些 " 難而正確的事 " 被反復提及。2018 年,上海向世界頂尖科學家張開雙臂,向全球發出開放創新邀請函:帶著推動基礎科學、倡導國際合作、扶持青年成長的三大使命,一批承載著人類最高智慧的 " 燈塔瞭望者 " 匯聚于上海,宣示科學的重要性。在首屆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簡稱 " 頂科協 ")獎 " 智能科學或數學獎 " 得主、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邁克爾 I 喬丹看來," 三大使命 " 精準地把握到了時代脈搏," 頂科論壇這一前瞻性布局足以照見當下,照亮未來 "。
頂科論壇始終把科學屬性放在第一位,用科學的態度對待科學。為了讓科學擁有足夠的話語權,今年的論壇首設雙主席制,21 場專業論壇談什么、請誰來談,均由各專業論壇的兩位主席召集領域內專家討論決定。本屆論壇相當一部分新面孔來自這樣的定向邀請,這讓擴容后的頂科 " 朋友圈 " 更加多元:除了榮譽加身的領域大咖,一批在科學前沿涌現出的 " 新銳 " 和 " 后浪 " 煥新了論壇 " 朋友圈 "。
今年首次加入論壇 " 朋友圈 " 的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教授卡洛琳 盧格,希望將優美的核小體雕塑擺放在本屆論壇的舞臺中央。作為 2023 年頂科協獎 " 生命科學或醫學獎 " 得主之一,她與兩位同行共同 " 看清 " 了核小體的結構,在人類解析染色體結構的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但始終沒有得到已有科學大獎的垂青。
把 " 冷科學 " 焐熱,用專業的眼光發掘 " 科學的遺珠 " ——作為一項面向全球科學家的國際科學大獎,頂科協獎希望讓那些做出 " 真正科學發現 " 的同行,得到國際層面的 " 真正認可 "。邁克爾 I 喬丹坦言,計算機科學和數學在諾貝爾獎中 " 消失 " 了近百年,但對人類產生了巨大影響。" 頂科論壇關注到這個領域,并為此設立國際科學大獎,將激勵更多人投身于此。"
直面挑戰引領未來,有比這更重要的嗎
面對前所未有的激蕩與變革,本屆論壇以 " 科學引領未來,重塑世界韌性 " 為年度主題,探索科學在前沿科技、科研范式、科創生態、合作模式、科教未來等五個維度的深刻變革,再次表達了頂科論壇 " 科技,為了人類共同命運 " 的初心和使命。
應對變革,首先要預見危機、直面挑戰,這樣的聲音在頂科 " 朋友圈 " 從未間斷:美國物理學會詹姆斯 C 麥高第新材料獎得主戴宏杰指出,當人類面臨公共衛生、氣候變化、糧食安全等共同危機時,科學家應該像超級英雄一樣站出來承擔責任、造福人類;2017 年圖靈獎得主約翰 軒尼詩表示,科學一次次讓曾經的 " 不可能 " 變成 " 可能 ",也將在人類應對危機中扮演關鍵角色,而 " 科學的治愈力 " 關鍵在于國際合作。
未來已來,唯變不變。頂科論壇正成為協力解決人類發展共同問題、深化全球科技治理合作的高效互動平臺。今年的莫比烏斯論壇,67 位頂尖科學家暫時放下令他們著迷的專業問題,在 2016 年拉斯克獎醫學特別成就獎得主、《科學》雜志前主編布魯斯 阿爾伯茨與 1990 年蓋爾德納國際獎得主、多倫多大學名譽大學教授徐立之的倡議下,直面 " 科學教育 " 這一時代命題。因為越來越多科學家敏銳察覺到了一個危險信號:公眾認知與科學認知正在日漸偏離。歷經全球疫情,科學家們感到這件事尤為迫切,必須拉近科學與公眾的距離。
著眼未來接班人的科學 T 大會也在呼應變革中煥新。圍繞地球 2.0、人類 2.0、未來 2.0 三大挑戰性問題,論壇期待全球青少年提出 " 創變 " 的解題思路。這些大科學家們正在思考的大問題,將極大開拓科學少年們的眼界和思維,甚至影響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為科學之光雙向奔赴,有比這更契合的嗎
" 頂科論壇提供了一個不可多得的機會,是一場名副其實的盛會。"2006 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杰 科恩伯格全程見證了頂科論壇的每一次盛大開幕。作為頂科協主席,沒有誰比他更清楚,論壇能夠不間斷地走入第二個五年有多么不易。尤其在疫情之年,跨越時空的科學盛會不僅在 " 云端 " 如期舉行而且熱度不減,大概只有中國可以實現。
在頂科協上海中心智庫研究總監趙羽佳看來,一場科學盛會的連續舉辦,沉淀下的思想、蔓延的影響將為城市長久賦能,比如國際上久負盛名的林道諾貝爾獎得主大會。建設中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開放、創新、包容的城市品格,讓上海與這樣的頂級科學會議尤為契合。
正如 2013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詹姆斯 羅斯曼所感慨," 形成科學譜系、建立科學傳承 " 的科學文化很難,它需要許多科學家一起付出長期努力,令人欣喜的是," 頂科論壇正在延續科學家的傳承和譜系 "。
連續 5 屆參加頂科論壇的 2010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石墨烯之父 " 安德烈 蓋姆說,頂科論壇現在還是個 5 歲的嬰孩,就有眾多參與者和支持者。就像材料科學和石墨烯,其重要性需要時間來認知,相信未來的頂科論壇會有越來越大的影響力。
連續 6 屆參加頂科論壇的 2013 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邁克爾 萊維特說,這幾年的林道會議上,諾獎得主們常常會聊起上海創辦的頂科論壇,甚至會相約赴會。
2014 年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得主阿里姆 - 路易斯 本納比參加完頂科論壇后 " 腦洞大開 "。這位 " 腦起搏器之父 " 提議將論壇搭建的平臺升級為一種持久機制," 就像一個全球科學家即插即用的‘共享文檔’,有問題大家可以隨時往里面輸入,進而及時交流,這將推動一些重大課題在全球層面加以思考。"
五年來,頂科論壇作為上海推進國際科創中心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為這座城市帶來豐沛的創新源泉,也為吸引全球優秀人才注入強磁場。談及論壇的溢出效應,除了上海拔節生長的創新高度、人才匯聚的創新濃度,參與論壇的中外科學家不約而同提到了 " 一種無形的力量 " ——當一座城市處處散發著科學的氣息,當公眾愿意親近科學、懂得如何用科學的態度思考日常,越來越多的創新種子一定會在這里生根發芽。
如果說頂科論壇是上海與全球科學家之間的一場雙向奔赴,那么流淌在其中的 " 無形的力量 " 正是一座城市推動科學進步、實現創新發展的土壤與基石。
作者:任荃
文:任荃 圖:活動主辦方提供 編輯:范菁
轉載此文請注明出處。
第六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今在滬開幕,“朋友圈”煥新擴容,背后有哪些“信任票”https://www.myzaker.com/article/6548163a8e9f0949cc1b4e5c
文章由用戶上傳,如果有侵權請聯系6881@163.com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