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金雞獎的最佳女配角提名,不見艾麗婭,許多觀眾大呼失望。的確,像艾麗婭這樣能把惡婆婆演出汁來的演員,不多了。

▲《何處生長》
無意展演純粹苦情,哪怕是 " 反派 ",也自有她或明或暗的生命力。《我經過風暴》里的家暴男媽媽,就是挺驚艷的例子。
片中她的戲份很少,連名字也沒有,原以為這不過是充當過場的工具人物,可艾麗婭把那種瘋狂的、畸變的觀感拿捏得很好。

▲《我經過風暴》
孩子被殺,她在法庭上怒吼,媳婦辯解自己長期被暴力傷害,她還振振有詞 " 熬過去就好了 ",她堅信自己的孩子是優秀的、斯文的,直到這種自欺欺人在證據前被徹底打破。
她從不可理喻的發瘋到徹底的疲軟,也被撕開了藏在內心的瘡痍——原來她也是遭受了丈夫暴力的、被扭曲了的女人。轉變的震撼,有角色設定的成分,但一定離不開艾麗婭的表演,讓人相信這個原本絕對的 " 惡人 ",也有難以言喻的可悲。

▲《我經過風暴》
艾麗婭的臉沒有美容的痕跡,她總是肆意地讓皺紋、雀斑、贅肉自然而然地呈現,或許也正因此,才能塑造出那些真正貼地的、真實主義的女人。

▲《何處生長》
以往看中年女演員,總覺得她們在銀幕中大多只能演婆媳斗爭戲,是一種浪費。可看完艾麗婭的表演,反倒覺得她成為惡婆婆專業戶,也是種幸運——在妯娌劇里早被單一化的壞母親,她演出了更多面的復雜。
她演的女人,總有癲狂感。《平凡之路》里不愿意離婚的張如梅,被討論太多了,她固執、狂躁、喜怒無常,想守住婚姻,偏偏被丈夫厭惡,甚至到了對方要花大功夫出動律師團隊 " 勸離 " 的地步,最后還被冠以 " 瘋女人 " 之名。


▲《平凡之路》
人人談她的不體面,可癲狂的背后,悲劇色彩的意義更多。張如梅對婚姻的執念,并不是固執地需要一份 " 被愛 ",而是尋求一個答案,夫妻的意義是什么?為什么在最艱難的時刻都能彼此堅守,而生活變富裕了,兩人的想法卻不同了?
她飾演的角色總是讓人又愛又恨,但有關惡女人的背后,戳穿的都是舊算法給女性劃的怪圈。
她在《田耕紀》中扮演的摳門潑皮的連奶奶,讓人恨得直咬牙。她罵人不留情,摳家的功夫已經練到連摸雞蛋也很準,少了多少個都摸得出來。三媳婦生孩子時小產,需要用很貴的藥來醫治,她首先想到的卻是銀錢不夠了,哭著不讓買。

▲《田耕紀》
這個吝嗇、自私的婆婆,又是可憐的。吃不飽肚子的年代,她要操勞維持著生計,又要把孩子拉扯長大,年輕時小產,第二天便要馬上下地干活。全家人能活到今天,幾乎全靠她市儈、有些心機、不近人情的生存方式。是她的經歷,造就了人的不體貼。

▲《田耕紀》
艾麗婭沒有忘記每個角色的閃光。她說 " 我選角色,從不分主角配角,不管土的洋的,只要人物有性格,有光彩的一面,我都愿意認真對待每場戲 "。
她詮釋的潑辣的市井女人,我是最愛的。像《宇宙探索編輯部》中,就是刀子嘴豆腐心、外表粗獷內里溫柔的秦彩蓉,不相信外星人的存在,卻愿意為奇怪的人護航,陪著去 " 探險 "。犀利的嘴巴,幾乎撐起了整部劇的笑點。明明沒有 " 美貌 ",卻依然讓人很愛。


▲《宇宙探索編輯部》
相比其他女演員對 " 婆婆媽媽 " 角色的排斥,她反而覺得 " 沒有什么是不能演的,哪怕演兒子的人比自己大,都不會感到尷尬。這和年齡無關,跟狀態有關 ",好多時候介于不愿意演媽又想裝年輕的狀態,都屬于不甘心。
艾麗婭演《二嫫》時二十八九歲,還是年輕、靚麗的年紀,卻還是穿著殘破的衣裳,演了反差極大的農村婦女二嫫。爭強好勝的二嫫,為了給兒子買比縣長家更大的彩電,她不惜賣血賺錢,為了面子,傷了身害了病,是個被壓抑的中年女人故事。

▲《二嫫》
那些年,她拍國民級別的劇《大宅門》,拿中國電影金雞獎、華表獎雙料影后,30 多歲便選擇結婚退隱。重新復出后,有人說她走 " 下坡路了 "" 不紅了 ",演的幾乎都是不討喜的 " 婆婆 " 角色,把她當時的盛況拿來和現下比。


▲艾麗婭還演過《大宅門》里潑皮的白玉芬。
或許中年女演員,都經歷過這種 " 無角色可挑 " 的無奈。可我覺得,演粗糙的、真實的女人,更像是她私心的選擇。
生在內蒙大草原的艾麗婭,似乎天生對這樣的角色有一種掌控感。她的詮釋總是燃燒的,哪怕是再不討喜、古板的角色,都能釋放出鮮活的生命力。

▲《marie claire 嘉人》雜志圖。
鮮活的背后,是女性故事惡與善之間反復拉扯的張力,還有她對角色的琢磨。艾麗婭經常說自己懶,而且越來越懶。不愛拍照、不愛上節目,沒有社交賬號,有時候面對鏡頭,還會感到緊張。但談到拍戲,少不了磨練的 " 戲癮 "。
當初,為了演好二嫫,她硬生生練出了用腳揉面的絕活;本來只需要裝裝樣子喝下三大碗水的戲份,為了保持真實感,硬是使勁喝下來,撐到水從鼻腔里噴出來。

▲《marie claire 嘉人》雜志圖。
出道 40 多年了,雖然在別人眼中,已經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 " 老戲骨 ",可她沒有被影后、大電影、大班底制作這些名頭捆住,她一直渴望新鮮的東西。
從 10 年前開始,她便開始嘗試與年輕的創作者們合作,哪怕是看起來頗怪誕的劇本,只要有趣,她都愿意嘗試。有時候甚至是不計片酬地支持。
《豬肉與月亮》是她第一回參加北電學生的畢業作品。在戲里,她是豬肉廠殺豬的女工人楊玉紅,或許是單親媽媽的身份、生活的窒息把人壓得喘不過氣,她的脾氣總是很差,也不喜言笑。

▲《豬肉與月亮》
某天,兒子把新女友月月帶回了家。楊玉紅對兒子的過度依賴,以及月月的叛逆,讓兩個女人的矛盾層層激發,她們互相看不順眼,總是你一言我一句地互刺。
兒子為女友打架離家出走后,月月從家里翻出了他和其他女人的合照,楊玉紅暗諷她只是個過客,表示 " 這有什么好奇怪的 ",而月月則會拿出 " 老公跑了 " 的話來激怒這位 " 惡婆婆 "。
兩個焦躁不安的底層女人,在緊湊的屋子里,從斗爭到互相慢慢理解。月月幫楊玉紅剪發,她們一起喝酒。
楊玉紅明白月月的反叛來自她離異的原生家庭帶來的不安全感,而月月終于知道,楊玉紅的婚姻,并不是她的脾氣之錯,而是 " 懷孕后,才知道對方已經結了婚 "。

▲《豬肉與月亮》
故事體現的生活性和真實性,是艾麗婭熱衷的東西。這部片子,時長攏共只有 26 分鐘,情節稍顯簡單,卻還是有對女性深刻的體恤——比如兩個身份、年齡、立場都完全不同的女人情誼。
據說,最初的劇本并不如此,改成這樣,還是她和當時的新人導演杜曉雨約在麥當勞,坐了幾個小時、改了幾輪的結果。
《豬肉與月亮》獲得了許多獎,從這以后,艾麗婭便成為了畢業學生作品的 " 定海神針 " ——很多人覺得,能請來艾老師,便穩了。而艾麗婭也愿意不遺余力地,奉獻出精力、時間,只要是好劇本。

▲《豬肉與月亮》
看采訪說,學生們經費少、生活經驗不足,她就會自己為戲份搭配著準備服裝,有時候,甚至會拎著幾大箱打扮道具,跟著劇組到處跑。拍《地久天長》時,副導演和她攤開來講 " 經費不足 ",她還未通知經紀人,便答應了下來 " 有多少給多少就行 "。
她在《地久天長》中演的李海燕,也是 " 亦正亦邪 " 的。艾麗婭把角色的偏執、熱心、懊惱、悔恨詮釋得太好了。戲里,她是計劃生育辦公室主任,原本生活很幸福,有一個開朗的兒子沈浩,和沈浩的小玩伴劉星一家還是摯友,經常一起打牌。
小小的劉星溺水而亡后,劉星的媽媽王麗云領養了孩子,但母子關系并不融洽,養子也離了家,好不容易懷上二孩,卻被較真的李海燕立刻押著去處理肚子。更糟糕的是,王麗云的手術出了問題,她再也沒有做母親的可能。

▲李海燕指責王麗云夫妻不把她當回事。/《地久天長》
戲里的李海燕,初期演得蠻 " 可恨 ",但她也是可憐的。多年后,她才發現劉星的意外,也有自己兒子過失的成分——知道朋友不懂水性,卻還是慫恿朋友下水玩。年老、患上癌癥的她,最終也不得不面對內心的愧疚,用最后一口氣告訴他們:" 我們有錢了,你可以生了。"
李海燕代表了一種復雜性。談到這個角色,有些觀眾覺得她是妥妥的 " 反派 ",但在艾麗婭的想法里,海燕只是個認真又較勁、活在那個年代的女人。她不管什么事都要做好,卻又因為這種認真間接促生了傷害。

▲《地久天長》
對于演員這個詞,現代人心里總有道名利線。要演主角、要演有流量的人設,要當職場女強人。惡婆婆、壞媽媽的角色,是鄙視鏈里最不屑的。瘋狂的壞女人角色,也是今年才流行起來的。
可我覺得,能演好一些更世俗的角色,可能是更重要的。她們不需要多曼妙的風骨,有時候只是演出了那種復雜感,便已經是對女性的體恤。
感謝艾麗婭,貢獻了這些不膩味的 " 俗女 "。

金雞獎提名沒她,我不服https://www.myzaker.com/article/65321b308e9f0922a02b190f
侵權請聯系6881@163.com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