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三季度 GDP 增速等系列核心經濟數據。據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 913027 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 5.2%。分季度看,三季度 GDP 同比增長 4.9%,環比增長 1.3%。
消費連續兩月回升、制造業韌性較強等數據顯示經濟已出現積極變化。看到亮點的同時,房地產投資增速持續下行等情況也不容忽視。該如何看待三季度經濟表現,備受關注的地產疲弱、地方債化解、民間投資低迷等問題又該如何解決?
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蘇劍在《有識》欄目表示,從近期數據來看,當前經濟基本見底。
針對地產行業的下行壓力,他表示,地產低迷在于市場供過于求,處于產能去化階段。部分地產泡沫被擠壓,短期投機機會減少,降低了市場活性。現階段的宏觀經濟形勢要求中國必須對房地產行業好一點。房地產仍然是中國的支柱產業,不要讓它死掉,要精心呵護,應提供補貼、貸款等支持。
問:三季度 GDP 同比增長 4.9%,如何看待三季度經濟數據表現,經濟見底了嗎?
蘇劍:從近期數據來看,當前經濟基本見底。從 8 月份開始,價格增速、外貿增速、消費增速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上漲,同時 9 月居民新增貸款也出現了一定的修復。具體來看,8 月份,CPI 增速有負轉正,出口降幅顯著收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顯著上漲;9 月份,受基數效應影響,CPI 增速小幅波動,但 PPI 降幅持續收窄,出口降幅繼續收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繼續上漲。
問:三季度房地產開發投資拖累固定資產投資。多地出臺限售、限購政策,給房地產松綁。房地產開發投資和商品房銷售情況還沒有明顯改觀,該如何看待政策效果?
蘇劍:2023 年 8 月 21 日 1 年期 LPR 為 3.45%,5 年期以上 LPR 為 4.2%,其中,5 年期以上維持 4.2% 不變,1 年期降 10 個基點,與個人住房貸款和企業中長期貸款關系緊密的 5 年期以上 LPR 未變。可見,市場默認當前房地產市場屬于供過于求,正處于去庫存階段。當前房地產市場的政策主要針對的是存量房的消化,因此對于房地產投資的帶動影響較小。
影響存量房消化的因素在于人口已經開始減少,而中長期來看,房價的決定因素就是人口。人口減少意味著住房需求降低,房價會下跌。人口的頹勢無法扭轉,房地產銷售的情況就會一直會向下。
問:一些人認為,要確保經濟復蘇,中國實質上需要救市,采取更多措施來幫助開發商重組債務,完成未完工項目,同時通過給予直接補貼來增強購房者的信心。這個救市措施真能拯救低迷的房地產市場嗎?現階段的房地產究竟需要怎樣的政策?
蘇劍:我們需要一個健康發展的房地產市場,補貼只能是暫時的指標不治本。當前導致房地產市場低迷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
其一,市場供過于求,處于產能去化階段,部分對開發商的政策傾斜的目的是防止出現大規模資金鏈斷裂,引致系統性風險的發生。其二,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部分地產泡沫被擠壓,短期投機機會減少,降低了市場活性。居民收入增速下降,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下,地產泡沫縮小是必然的,不是通過補貼就能催生出來的。
現階段的宏觀經濟形勢要求中國必須對房地產行業好一點。房企現在遇到的困難比較大,在拖累各地區的經濟。房地產仍然是中國的支柱產業,應該精心呵護它,讓它不要死掉。該補貼就補貼、該貸款就貸款,給他們提供一些支持。
問:從地方到中央,政府部門都在以各種方式表達對民營經濟的重視,比如民營經濟 31 條、發改委設立民營經濟發展局。從過去的觀察研究角度看,中國的民營企業家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如何讓民營企業家恢復信心、敢于投資?
蘇劍:要讓民營企業愿意投資,首先需要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民營企業自己就能成長起來。前一段時間,在輿論場上針對民營經濟出現了不少錯誤言論,如 " 民營經濟退場論 "、給民營企業家亂扣 " 資本家 "" 剝削者 " 的帽子等,這些言論影響了民營企業家的信心。另一方面,有些民營企業比較集中的行業,因為政策制定過程中隨意性較大,其發展預期和信心也受到了影響。
建議一方面,要繼續擴大 " 穩增長 " 的措施,推動國內終端消費需求的擴張;另一方面,要大力穩定投資環境,保持政策的連續性,使企業明晰發展的方向。
需要創造一個良好的營商環境,讓民營企業家能夠正常地利用自己的專長在市場上賺錢。賺錢的時候不用擔心會被無緣無故抓起來,也不用擔心錢賺了以后不是自己的,要依法平等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
問: 9 月消費增速回升,剔除基數影響,當前消費實際情況如何?
蘇劍:我們認為,自 8 月份開始,消費已經釋放出企穩的信號,無關基數效應。9 月社零增速繼續上漲,進一步佐證了我們前期的觀點。去年同期存在一定的低基數效應,但從具體分項數據來看,導致 9 月社零增速較 8 月上漲的主要因素是限額以上企業商品零售總額增速的上漲,但其并不存在明顯的基數效應。特別是餐飲業的消費數據表現較好,增速很高。9 月份,餐飲收入 4287 億元,增長 13.8%。我們自己也能實際體會到,出去吃飯,包間火爆想進都進不了。因此,可以說剔除基數效應后,9 月消費增速依然是上漲的。
問:央行對城市銀行儲戶進行的一項長期調查發現,第二季度約有 58% 的受訪者表示傾向于增加儲蓄存款,自 2019 年年中以來上升了近 15 個百分點。只有 24.5% 的人傾向于增加消費。如果居民儲蓄繼續維持高增長,會對經濟帶來哪些不利影響?我國應該如何制定符合本國情況的消費政策,既能提振消費,同時避免短期大劑量刺激的后遺癥?
蘇劍:居民儲蓄增長抑制了終端消費的增加。對于消費的刺激,根本仍然在于穩就業、穩收入預期。短期來看,穩定資產價格存在空間。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 6.3%,較上半年下滑 0.2 個百分點,
其中,財產凈收入下滑 1.0 個百分點,是拉低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的主要因素。提升財產性凈收益最重要的還是取決于經濟形勢。
問:9 月份開始,內蒙古、遼寧、天津等多地相繼接力發行特殊再融資債券來置換隱性債務,緩釋風險。如何看待發行特殊再融資債券的作用?亦有專家指出,發行特殊再融資債券空間遠不能滿足地方政府化債需求,你怎么看待這個觀點?
蘇劍:目前地方政府的債務確實比較多,而且時間期限配合的也不是非常完美。在地方地府自身沒有錢去還債或改善其面臨的情況下,就采取發行特殊債融資債券的方式,目的是化解地方債。
地方政府的債務規模差別比較大,債務規模小一點的地方發行特殊再融資債券可能作用較大,而債務規模大的則起不了太大作用。
其實對中國來說,化債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適當變賣國有資產,每個地方政府都有大量的國有資產,只要愿意變賣,其實中國地方政府的凈資產是正的,完全負擔得起負債。但因國有資產不能流失的約束,導致化債左右為難。例如貴州,如果能把茅臺股票賣一點,那馬上就能化解債務危機。
問:四季度經濟運行的動力和風險有哪些?在穩增長方面,還有哪些政策工具可用?
蘇劍:受全球貿易形式的復雜化影響,自外需的不確定性仍然是四季度經濟運行的主要風險點。
對于發展動力,通過對近期數據的跟蹤,8 月以后經濟復蘇的腳步加快,尤其在消費、制造業投資方面。穩增長方面,后期新基建投資或將配套經濟的復蘇,提前部署。
專家:房企在拖累各地區的經濟,但政府不能讓房地產死掉https://www.myzaker.com/article/653225ce8e9f097fb70bcb22
侵權請聯系6881@163.com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