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網站2月1日宣布社論,題為《“英國病”的復發》。全文摘編如下: 20世紀70年代,英國被稱為“歐洲病夫”。現在,它顯然是發達國際病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本周預測,英國將是今年唯一收縮的主要經濟體。偶然的是,該組織是在英國退出歐盟三周年之際宣布其悲觀展望的。英國脫歐協議絕不是英國體現欠安的唯一原因,但它是一個因素。有必要把設法緩和其影響作為康復增加的廣泛戰略的內容之一。 IMF可能過于悲觀。但英國無疑落后于它的同伴,是兩個經濟國際中最痛苦的國家。就像在美國相同,大盛行后減少的勞動力導致英國出現了勞動力市場緊縮。而且,好像歐洲其他國家相同,英國也面對極高的能源價格。莉茲·特拉斯的短暫首相任期內的災難性“迷你”預算導致了假貸成本上升,盡管現在有所緩解,但仍然在影響家庭和企業。 2023年的衰退將使多年來體現欠安的局勢雪上加霜:英國是唯一沒有康復到新冠肺炎疫情前規模的主要經濟體。2016年之前,生產率增加和商業出資都很乏力,但很少有經濟學家提出異議的是,自公投以來,英國脫歐加重了英國的疲軟。 由于存在政治和經濟不確定性,加上與英國最大的交易同伴之間樹立交易壁壘,所以商業出資停滯不前。英國在大盛行后的交易復蘇現已落后于其他大型經濟體。新取得的監管自由以及與澳大利亞等國達成的新交易協議無法抵消損失。 脫離歐盟還降低了管理質量。接連幾屆保守黨政府都在盡力應對脫歐純粹主義者與投“脫歐”票的民眾之間的矛盾。前者以為,脫歐將使英國可以自由打造低稅收的小政府經濟,后者則希望政府加強干預。 鮑里斯·約翰遜扔掉了上一任特雷莎·梅的工業戰略,企圖化圓為方,一方面許諾“完成英國脫歐”,另一方面奉行“大政府”——直到新冠肺炎壓垮了公共財政。反過來,特拉斯又否定了約翰遜主義,蠢笨地企圖經過沒有資金來源的大規模減稅行動刺激增加。里希·蘇納克再次改變了路線。再三回轉導致經濟政策不連貫,使得企業越發不愿出資。 正如民調顯現投票者正在做的那樣,各派政界人士都需要承認英國脫歐的影響以及盡力充實英國與歐盟僅有框架的交易協議的緊迫性。處理與北愛爾蘭的交易規則爭端將是可喜的一步。但英國還需要處理阻礙其增加潛力的結構性因素。 首要,政府應該替換或許延伸將于4月到期的資本開銷超級抵扣,以促進商業出資。規劃系統需要轉型,為在未開發的土地上開展更多建造掃清路途。 除了讓更多的人重返工作崗位,包括經過更好的育兒支撐,英國還需要形成更靈敏的培訓和教育系統。利用英國在樹立草創企業方面的成功,意味著將更多的出資引導到創新企業中去;即將削減的研發稅收抵免則是一種后退。推動二線城市的增加——手段之一是權力下放——將是重拾平衡發展議程的要害。 商業集體說杰里米·亨特上星期提出的經濟計劃“空洞無物”。這位財政大臣還有機會在3月的預算案中闡明一項愈加雄心勃勃的議程。如果他不能脫節單純的口號,那么最新一次發生的“英國病”將會變得越來越難以徹底治愈。(參考消息)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2月1日發表社論,題為《“英國病”的復發》。全文摘編如下: 20世紀70年代,英國被稱為“歐洲病夫”。如今,它顯然是發達國際病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