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多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在網絡上通過視頻、直播等形式進行“云科普”,成為了科普領域的新“網紅”。“生物進化有哪些秘密?”“海水為何滅不掉海底火山的火?”……在短短五六分鐘的科普視頻內,院士們將一個個深奧的科學問題,講得淺顯易懂、生動有趣。與此同時,山東濟寧81歲退休教師王廣杰這幾年線上直播物理課,引來數十萬網友追更,而分享知識也成為這位老教師晚年生活中最大的快樂。
在人們的刻板印象中,院士、退休教師和“網紅”是兩個并不搭界的身份,二者似乎缺乏關聯。他們線上講課成為所謂“網紅”,并非主動自降身價,而是源于他們對科普的價值認同。
不論是“每位知識分子都應該做一些科普工作”,還是“科研和科普理應‘比翼齊飛’”,又或“我在科普中承擔的角色就像一位導游”。在金句之外,應該看到院士們承擔著多種社會角色,愿意擠出寶貴的時間來從事科普工作,不僅彰顯了院士們胸懷祖國的家國情懷,也體現了他們甘為人梯的育人精神。而通過分享知識純粹感受快樂的王廣杰,則更讓人看到:原來發揮余熱還能這么干。
在一個互聯網無所不“加”的時代里,科普視頻的走紅是內容的勝利。院士們雖然具有很強的光環效應和符號效應,但要成為“網紅”還得靠內容取勝;選擇契合年輕人口味的選題,學習符合網絡收視習慣的視頻節奏,進行深入淺出、生動風趣的傳播,一句話總結,只有走進青少年科普才能贏得青少年。
院士成網紅、退休教師成網紅,不僅能夠傳遞正確的科學知識,激發觀眾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還能夠在潛移默化、潤物無聲中涵養科學態度和科學思維。并不是說他們分享了知識,人人就都成為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了,而是通過他們的科普,可以引導和幫助更多人成為具有科學態度、科學思維的人。對于青少年來說,老前輩的一次科普可能是對他們好奇心的一種滿足,這種滿足也許會在孩子們心里埋下探索未知的種子。
科學知識并非空洞的符號、乏味的數字,而是能夠揭示種種現象背后科學原理的智慧結晶。院士和王廣杰們對科學知識進行整編傳播,能夠帶給觀眾耳目一新、如沐春風的新鮮感和獲得感,讓看似晦澀、深奧的科學知識,也可以變得鮮活、靈動、有趣起來,用一種與眾不同、不拘一格的方式打開了科普。
高質量的科普教育能夠普遍提升青少年的科學素養,能夠點燃“希望之燈”,善莫大焉。當更多科技創新的種子通過科普教育種下,科技自立自強才會更有根基、開花結果。
文|楊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