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的來說,這是一個經典文學和專業書籍之間孰優孰劣的問題。我寫的或許有點長,希望我們能看完啊,因為這個問題真的困擾了我好久,謝謝啊!!! 我從小就愛看書,每天睡前不看書就不想睡覺,涉獵也比較廣泛。但閱覽選擇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我有一位男性朋友,他各種唐詩宋詞倒背如流,光上個學期他就看完了《靜靜的頓河》和《約翰克里斯朵夫》。但他平常又瘋瘋癲癲的,常常干出很多比較沒腦子的事,不了解他的人底子看不出他看過這么多名著。 我還有一位女同學,平常和我聊地利也常說到她看到那些書,比方《尤利西斯》,《死屋筆記》,平常也常寫點東西。但我們都私下叫她“神人”,因為她也常干出很多不可思議的事,朋友們都喜愛說她傻傻的,她好像也樂在其中...也真的看不出她看過那么多書。但這兩位的人品都是很好的!都是我很要好的朋友。和他們在一塊兒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我也看過許多名著,《百年孤獨》《京華煙云》《月亮與六便士》《源泉》等等。但在讀過了《耶路撒冷三千年》《社會心理學》《哲學的故事》《社會學的想象力》《哥德爾證明》《非理性繁榮》還有一部分《第一哲學深思集》后,我發現這種專業或許科普類的書籍比經典名著都有意思而且深刻的多。 首先,大部分名著里人名很多,看起來很累,而且劇情很慢,比方《戰爭與和平》就看了整整一個暑假。但實際上得到的體會或許還沒有看《論戰爭》或許《正義與非正義戰爭》來得深刻,但時間卻花了不少。和我媽評論這個問題的時分她常說看經典可以了解歷史,但直接看歷史書難道不是更快剛準確嗎?我室友說能看出人性的復雜,但心理學或許行為經濟學的書不就是直接研究這個的嗎?還有人說讀書其實是在承受并學習作者的價值觀,但當你閱覽有關哲學史的書時,我感覺這就像是在看人類價值觀進化改變的進程,然后你看到感興趣的哲學家還可以專門研究他的哲學,他的價值觀,很有趣味。 閱覽專業書常有一種考慮和獲得新知識的趣味,個人感覺這種別樣的趣味并不亞于和小說中的人物一同體味人生百態時的快樂。而且這些專業書的言語也蠻風趣的。 現在感覺經典文學現已變成了一種談資或許寫作文的素材。或許是上流社會的標志了。很少有人再去關注他的內在意義了。每當有人提起他看過的經典,我們就會覺得哇他好有深度。但當我們評論一件事的原因,而我用心理學或許博弈論來解說時,我們就會覺得這人是在裝逼吧。。。這真的好不公正啊!
總的來說,這是一個經典文學和專業書籍之間孰優孰劣的問題。我寫的或許有點長,期望大家能看完啊,因為這個問題真的困擾了我好久,謝謝啊!!! 我從小就愛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