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靜安區教育學院附屬學校校長張人利在 2023 年 9 月 1 日開學第一天和孩子們親切交流。 (市教委供圖)
人物小傳
張人利,1948 年 7 月出生,靜安區教育學院附屬學校校長、上海市特級校長。擔任校長 25 年來,通過教育教學改革把一所典型的薄弱學校打造成為 " 輕負擔、高質量 " 的優質學校,呈現出學生睡眠時間多、體藝科活動多、課外作業少等特征。主持多項教育部、上海市教委教育科研重點課題,先后獲得教育部教學成果一等獎、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他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曾獲評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 " 全國法制宣傳先進個人 " 等。
將一所典型的九年一貫制公辦薄弱學校,打造成老百姓口口相傳的優質學校需要多長時間?年逾七旬的靜安區教育學院附屬學校校長張人利,用深耕一線的教育實踐給出答案:7 年!
張人利擔任校長的 25 年時間里,課堂內外寫滿了他銳意改革的故事:學生自己能學會的,老師上課不講;作業多了,家長和學生可以 " 舉手 ",學生領到與自己水平匹配、難度各異的分層作業;深度整合的主題式課堂,顯著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在 20 多年來對口地段生源從未改變的情況下,學校仍然可以通過內涵發展提高辦學質量、贏得家長口碑。
如今," 輕負擔、高質量 " 成為學校聞名遐邇的一張辦學 " 名片 ",張人利也被不少家長親切地稱為 " 減負校長 "。這里的學生不僅中考成績優秀,學生的近視率也低于全市平均值近 20%。
從教 50 余年,張人利耕耘在基礎教育的沃土上,詮釋著一位教育界 " 大先生 " 的精神內涵。他說:" 我要用自己的生命改變自己腳下的這方土地,照亮孩子們多姿多彩的人生。"
課程教學改革的領跑者
" 學生自己能學會的,老師課上不講!"
" 一所好學校的背后都有一位好校長,張人利校長既有對改革意義的悟,又有對改革實踐的智。" 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教委原副主任張民生的這句話,道出了張人利改變薄弱學校的密鑰。
1998 年,張人利擔任靜安區教育學院院長時,也同時接過了靜教院附校校長的重擔。那一年,學校從對口生源中只招到了 13 個學生。
" 擺在我面前就兩條路,要么沿用舊法,按照許多學校和教育學院的常規模式運行,勉強維持下去;要么另辟蹊徑,探索把最先進的教育理念注入學院和學校,有可能實現超常規的發展。" 張人利選擇了后者。
課堂改革是改變薄弱學校的 " 第一板斧 "。上世紀 60 年代著名教育家段力佩先生的 " 讀讀、議議、練練、講講 " 茶館式教學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張人利提出的后 " 茶館式 " 教學理念,就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而來,最顯而易見的課堂變化是:學生自己能學會的,教師不講。張人利解釋說,學生自己能學會的包括學生已經會的,也包括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問題自己探索學會的。學生可以獨立學習,也可以小組討論合作學習;可以 " 書中學 ",也可以 " 做中學 "。
" 備課本上寫好的內容不講,讓學生自己討論,這到底能行嗎,不是浪費時間嗎?!" 課堂改變之初,正高級教師、語文老師陳美有些焦慮。張人利并沒有反駁陳美的顧慮,而是笑著點點頭鼓勵她在兩個班級進行平行實驗,一個班級按照原有教學模式教,另一個班級采用改革后的方式教學," 我們讓數據來說話 "。一個學期后,看到了教學效果的陳美,主動帶領語文教學組率先改革。
正是張人利一系列改革舉措,靜教院附校在短短幾年后就走出困境,并實現了跨越式發展。2005 年,靜安區教育學院以上海市最高分榮獲教育部頒發的 " 全國首批示范性地區教師培訓機構 ";靜教院附校也從一所典型的薄弱學校一躍成為 " 上海新的優質教育資源 "。
同年,教育部要求當時的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專門設立課題組來附校調研。中央教科所的調研報告對附校的教育改革充分肯定,認為 " 這個學校提出了一個重大的教育問題 "。從此 " 輕負擔、高質量 " 成了靜教院附校的一張 " 名片 "。
綠色教育生態的建設者
" 覺得作業多了,家長和學生都可以‘舉手’ "
2008 年起,張人利專任靜教院附校校長,學校迎來以教育科學研究為引領的大發展,進一步擦亮 " 輕負擔、高質量 " 的名片,建構起綠色教育生態。
在靜教院附校,隨著后 " 茶館式 " 教學模式的推進,學生的學業成績提高,學習興趣提升,回家作業減少。上海市教委多年 " 綠色指標綜合評價 " 及其他評價顯示,靜教院附校學生睡眠時間多、體藝科活動多、課外作業少、近視率低、學業成績好。
2010 年,《后 " 茶館式 " 教學》榮獲教育部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學成果一等獎;2014 年,《后 " 茶館式 " 教學——走向 " 輕負擔、高質量 " 的實踐研究》獲首屆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課堂教學變革走入正軌,張人利又開始琢磨新的改革。2015 年起,靜教院附校把信息科技、勞動技術、小學自然、初中科學、初中社會等多門適合主題教學的具有綜合性質的課程進行統整實施,開展深度整合式教學探究。比如,針對六年級學生,學校設計了 " 智能家居 " 課,學生可以繪制思維導圖、成立設計公司,組建團隊一起完成室內設計等。看似一個簡單的任務,整合了信息科技、勞動技術、道德與法治、美術和數學等諸多學科,將真實生活問題放在課堂里解決,顯著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合作能力、認知能力和職業能力。去年,《深度整合式教學——國家綜合課程統整實施新樣態》榮獲上海市教學成果特等獎,并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大刀闊斧改革的背后,是張人利深諳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的底氣。
" 雙減 " 政策出臺后,包括上海市五四中學校長沈嶸在內的幾位校長,被張人利召集在一起,商討政策中的各種細節如何在學校落地。比如," 雙減 " 要求建立作業校內公示制度,小學三至六年級書面作業平均完成時間不超過 60 分鐘,初中書面作業平均完成時間不超過 90 分鐘。" 一般學校按照要求公示作業就好了,但是張校長偏要刨根問底:作業為什么公示?向誰公示、怎么公示才好?那么,90 分鐘的作業量對七年級學生與九年級學生,意義一樣嗎?" 一連串的問題,讓沈嶸等年輕校長臉紅了。
張人利的思考總是能更深一步。他說:" 作業公示,是促進學校提高作業的質,來控制作業的量,從而減輕學生的負擔。"
在靜教院附校,一項 " 兩個舉手 " 制度昭示著對題海作業 " 宣戰 ":一是 " 學生舉手 ",如果當天各科老師布置的作業總量超標,學生可以舉手,老師若不答應,學生可以直接找校長;二是 " 家長舉手 ",孩子作業寫得太晚,家長打電話或者發短信給班主任,第二天孩子可以不交作業。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減少有難度的作業,抓住基礎知識;對于成績不錯的學生,學校將增加 " 榮譽作業 ",這是對他們學有余力的表彰。
此外,靜教院附校又推行一系列體制、機制及特色活動,幫助校園綠色教育生態的創設。如每周一次全校性的文藝演出—— " 明星閃亮 30 分 ";保證每人每天超過一小時的體育鍛煉;學校不提倡購買任何教輔材料,堅決不準全班補課,堅決提倡為學生提供免費的個性化輔導。為此,張人利還為個性化輔導老師在績效工資中設置 " 愛心津貼 "。
先進教育理念的傳播者
" 你想讓孩子遇到怎樣的老師,自己先成為這樣的老師 "
很多時候,張人利 " 逼 " 教師們成長。一次,副校長高燕收到一位教師發來的短信:" 此次期中考試的試卷,用了去年我出的一張期末考試試卷中 70% 的題目。" 一句普通教師的抱怨,讓張人利看到了教師隊伍發展的大問題:" 我們的老師命題能力有待提高!"
隨即,全校教師收到了一項 " 暑假作業 " ——出一張期末考試試卷。張人利邀請外區專家來評判試卷的命題質量,選出 10 張優秀試卷嘉獎。整整一學期,一場命題能力的培養席卷全校," 幾輪下來,命題能力還能差?"
張人利接手靜教院附校校長一職時,全校只有兩名高級教師,還都是行政干部。如今,靜教院附校 154 人的教師隊伍中,有 3 名正高級教師,3 名特級教師,28 名高級教師和 11 名區學科帶頭人。讓張人利欣慰的是,學校已經有 10 余名教師是從靜教院附校畢業的學生。" 能再次回到這里教書,說明他們對這里有深深的文化認同。"
" 你們想讓自己的孩子遇到怎樣的老師,你們就先成為這樣的老師。" 這是張人利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語文教師、班主任陳岑研究生畢業后,進入靜教院附校工作。張人利做了一項教育實踐,請陳岑從小學一年級教到九年級。" 教過小學的老師,能了解孩子成長的每一段歷程,掌握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能更好反哺初中的教學。" 如今,陳岑不僅有面對小學生的細心、耐心和愛心,也有面對初中生的豁達和放手,她也成長為學校小初銜接的帶頭人。
記者幾次在校園里遇到張人利,他身邊總有人跟著,他們是從上海乃至全國各地慕名而來向張人利校長學習的年輕教師、校長們。
上海市實驗學校西校校長章志強就曾向張人利提出了 " 非分要求 ",能不能每年派幾名一線教師到靜教院附校學習?沒想到,張人利一口應允。五年來,實驗學校西校前后已經有 18 位教師深入靜教院附校進行沉浸式體驗、取經。
近年來,張人利將 " 輕負高質 " 和教育教學改革的創新經驗不斷輻射,成為 " 上海市中小幼名師名校長培養工程 " 基地主持人、" 高峰計劃 " 導師、" 上海市德育骨干教師實訓基地 " 基地主持人,還先后受靜安、長寧、閔行、松江、金山和浦東等區委托為校長帶教導師,領銜參與了市教委推行的多個項目,包括 " 城鄉結對 "" 初中強校工程 "" 集團化辦學 "" 課程領導力 " 等,從他手中培養的教師遍布全國。
作者:張鵬
編輯:施薇
*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減負校長”張人利:用生命照亮孩子多姿多彩的人生https://www.myzaker.com/article/64fcf3be8e9f092d7e655adb
侵權請聯系6881@163.com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