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 " 今日印度 "、印度《經濟時報》等多家印媒 9 月 5 日報道,莫迪政府可能會在定于 9 月 18 日至 22 日舉行的議會特別會議上,提出一項把印度(India)國名更改為 " 巴拉特 "(Bharat)的決議。

《今日印度》稱,通過修改憲法將印度更名為 " 巴拉特 " 的呼聲愈演愈烈。《經濟時報》稱,包括阿薩姆邦首席部長在內的多位人民黨領導人 5 日在社交平臺發聲支持將印度國名更改為 " 巴拉特 "。
" 巴拉特 " 這一名稱在印度由來已久,此前在印度也曾有更改國名的提議。
2020 年 6 月 4 日,據印度《經濟時報》報道,印度最高法院駁回了一項關于更改印度國名的申請。

此前,有人向印度最高法院申請將印度國名從印度(India)改為 " 巴拉特 "(Bharat)或 " 印度斯坦 "(Hindustan),理由是:印度(India)這個詞源于外國語言,而巴拉特或印度斯坦更反映印度歷史傳統。
據印度 "TimesNowNews" 網站介紹,根據公開信息," 巴拉特 "(Bharat)是梵語詞匯,字面意思是 " 承載 / 攜帶 ",實際意為 " 尋找光明 / 知識的人 "。印度在歷史上被稱為 " 巴拉特 ",意思正是 " 尋找光明 / 知識者 "。另據《印度快報》報道,"Bharat""Bharata" 或 "Bharatvarsha" 詞根可追溯到古印度文獻往世書和史詩《摩訶婆羅多》,往世書將 "Bharata" 描述為 " 南方海洋和北方雪域 " 之間的土地。
還有一種說法稱,古印度雅利安人時期有一位名叫巴拉特(Bharat)的賢明君主,用先賢巴拉特(Bharat)代稱自己的國家或許有些類似于中國人自稱炎黃子孫。
而印度斯坦(Hindustan)這個叫法始于莫臥爾時期,是 Hindu(波斯語對印度河的稱呼)和 Stan(古波斯語中 " 地區 " 的意思)的組合。印度(India)這個稱謂要到英國殖民時期才確立起來,歷史相對短得多。
彼時印度最高法院法官曾認為,印度憲法已明文指出印度(India)就是巴拉特(Bharat),不清楚申請人為何還要改國名。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綜合財聯社、環球時報、環球網
責編 | 陳詩潔
印度或將國名改為“巴拉特”https://www.myzaker.com/article/64f74e29b15ec04542042878
文章來自網絡,如果有侵權請聯系6881@163.com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