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發展改革委近日印發《關于推動虹橋國際開放樞紐進一步提升能級的若干政策措施》,這是繼 2021 年 2 月國務院批復、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總體方案》之后,支持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的又一重磅政策。該政策措施著眼于進一步強化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的核心功能、進一步深化 " 一核 " 與 " 兩帶 " 的雙向賦能與融合發展、進一步發揮對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引領作用,重點突出、措施務實、政策精準,是《總體方案》的接力版、強化版、升級版。
" 極中極 " 功能定位將進一步提升
《總體方案》發布以來,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作為虹橋國際開放樞紐的核心承載區,主要經濟發展指標全面提速,顯示度、引領力和競爭力持續提升。今年上半年,商務區稅收收入增長 80.5%,進出口商品總額增長 24.5%,正成為長三角區域高速發展的新標桿和雙向開放的新地標。
為進一步放大 " 極中極 " 的 " 彩虹橋 " 效應,《若干政策措施》緊扣 " 功能復合型 " 這個關鍵詞,支持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高水平發展 " 四高經濟 ",即大力發展高能級總部經濟、高流量貿易經濟、高端化服務經濟、高層次會展經濟,加快打造功能復合型國際化中央商務區、國際貿易中心新平臺。
在創建 " 絲路電商 " 合作先行區方面,《若干政策措施》對此專門作出部署,為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率先對標 DEPA(《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CPTPP(《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等國際高標準數字經濟、電子商務等規則,更好參與 " 一帶一路 " 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引進貿易促進機構方面,《若干政策措施》從大虹橋的實際出發,提出加快培育發展數字內容分發和知識產權交易等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充分體現了黨的二十大報告關于 " 創新服務貿易發展機制,發展數字貿易 " 的部署要求。
在支持醫療機構方面,《若干政策措施》對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率先落地配置甲類大型醫用設備、申請臨時進口臨床急需的少量藥品提出了支持政策,同時支持在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區域內探索醫學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共享制度,這是大虹橋區域發展大健康產業的重大機遇。
為長三角一體化注入強勁動力
《總體方案》對 " 大商務 "" 大會展 "" 大交通 " 作了深入規劃,而《若干政策措施》深化了 " 大科創 " 培育舉措,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 " 四梁八柱 " 更加清晰。
《若干政策措施》聚焦毗鄰區、產業鏈、創新圈、交通網等,強化 " 一核兩帶 " 優勢對接。如:明確提出智能網聯汽車測試牌照和測試結果互認互通,支持在虹橋 - 昆山 - 相城、嘉昆太協同創新圈等構建道路測試區,特別是允許率先開放跨省市道路測試,將有力推動該領域的科技和產業創新。
在綜合保稅區方面,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是重要的國家級開放平臺,也是各地自貿試驗區建設的重中之重。《若干政策措施》明確支持上海申請在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設立綜保區,支持嘉興綜保區在符合條件時申請擴區并開展綜合改革試點,支持區域內綜保區聯動發展。在高新技術企業互認、職業資格認定等方面,也提出相關政策,將有利于促進區域內企業、人才自由流動、資源優化布局。
人流、物流、資金流、數據流是促進長三角一體化的血脈。《若干政策措施》從城際空中快線、中遠程國際航線、公務機運營,到跨區域軌交建設、高速公路斷點堵點暢通,再到開通合肥 " 中歐班列 "、建設太倉港遠洋集裝箱中轉通道等,對長三角綜合交通樞紐構建作出系統安排。
同時,《若干政策措施》將進一步支持各地聯動發展,實現資源共享、政策共通、平臺共建。從資金流和數據流看,《若干政策措施》將自貿試驗區已試點成熟的跨國公司本外幣一體化資金池、境外成員企業本外幣境外集中收付等政策復制推廣到大虹橋,支持上海、蘇州聯動開展數字人民幣試點,支持合肥國際金融后臺服務基地建設,優化蕪湖數據中心集群等算力布局,擴容升級國際互聯網數據專用通道和 " 服貿通 " 數據專線,先行先試探索完善數據基礎制度,這些都將為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注入強勁動力。
作者:張湧(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副院長)
攝影:張伊辰
編輯:施薇
*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虹橋國際開放樞紐的新使命新機遇https://www.myzaker.com/article/64dd4d40b15ec003f539cb78
文章來自網絡,如果有侵權請聯系6881@163.com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