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浦東外高橋的一棟商務樓,晶泰科技的自動化實驗室早已布局在此,這里的操作臺前擺動的全都是機械臂。(采訪對象供圖)
這是一條中國與全球幾乎并駕齊驅的新賽道。短短幾年工夫,滬上一眾 AI 制藥新銳企業逐步打開從技術創新到商業轉化的新局面。無論是更偏向提供藥物發現服務的 AI+CRO(研發生產外包)模式、注重自研管線的 AI+BioTech(生物科技公司)模式,還是提供 AI 技術服務的軟件平臺,各自的頭部企業紛紛在上海布局落地、加速奔跑,形成活躍的創新生態。
在 " 做藥 " 這件道阻且長的事情上,AI 開了個好頭。而經歷了一輪資本潮起潮落的考驗后,AI 制藥的商業路徑也將更為清晰:拿到重大訂單,把重要的創新產品推進至臨床試驗,伴隨著 IPO 實現商業化……
當行業處于關鍵的轉變過程中時,誰能先人一步突破臨界點,值得拭目以待。
商業路徑
浦東外高橋一棟商務樓,晶泰科技的自動化實驗室早已布局在此。數千平方米空間里,外形四四方方的設備就是一個個自動化工站。與傳統實驗室的操作臺前總站著實驗人員相比,這里上上下下、靈活擺動的全都是機械臂。它們會自己旋開試管,快速平穩地完成粉末稱重、精準加料、液體移液、磁力攪拌等一系列操作。每完成一道步驟,負責配送化學試劑的機械臂小車會穿梭過來,將試管送到下一個工站。
經過幾年發展,晶泰科技的商業模式更偏向 AI+CRO,也就是把 AI 研發技術與服務作為產品出售給生物醫藥公司等。對于選擇這一模式的 AI 制藥企業而言,規模化是其向上發展的一道命門。晶泰科技副總裁王明泰告訴記者,希望專注于 AI 具備明顯優勢、輕資產投入而重計算的臨床前環節,最大限度優化、提高其平臺的效率,乃至實現新藥研發的規模化效應。目前,公司已將上海總部落戶在張江集成創新園,總投資額超 1 億美元,建成后將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醫藥研發類自動化實驗室工站集群。
AI+CRO 可以實現藥物研發規模化,研發管線越多,數據的積累與算法的優化優勢越明顯,平臺的交付能力越強。王明泰透露,晶泰科技自動化工站的應用已開始從醫藥領域向外兼容,拓展到更多領域,未來的應用場景會越來越多。
與此相對應,一批偏向 AI+BioTech 的創業公司則更希望以質取勝,當然這也意味著更大的研發風險。"AI+BioTech 其實也有清晰的商業路徑,我們利用自己的平臺型技術,衍生出差異化自研和合作管線,最大化實現 AI 平臺的技術價值。一旦管線推進到重要里程碑,公司就能加速實現躍遷。" 入駐張江 ATLATL 飛鏢創新中心的星亢原,專注于用 AI 技術進行生物大分子和多特異性分子藥物的研發,公司聯合創始人兼 CEO 陳航表示," 我們希望用創新技術和平臺去攻克‘不可成藥’的靶點,設計源頭差異化的創新型藥物。"
目前,星亢原的 "AI+ 生物物理 + 高通量實驗 " 創新藥物研發平臺已衍生出多個產品管線,進展最快的一個管線計劃今年年底在美國申報臨床試驗(IND),這是一款針對實體瘤的腫瘤免疫靶點,也是星亢原利用 AI 計算篩選蛋白進而實現成藥的一個典型案例。
條條大路通羅馬。無論是 AI+CRO,還是 AI+BioTech,剝開模式差異的表面,技術的價值最終取決于其所能創造的商業回報,而 AI 之于新藥研發的價值也正在藥物發現、臨床前研究乃至臨床研究等一個個不同階段的閉環中持續接受檢驗。
數據破局
" 就生物制藥的臨床前環節來說,AI 的應用相對而言已比較成熟。" 星藥科技創始人兼 CEO 李成濤表示,公司自研管線內嵌了大量 AI 算法,很多環節都已直接讓機器完成設計、篩選和判斷,而人與機器可以相互輔助,讓研發過程實現更低成本、更高效率。
今年 5 月,晶泰科技與禮來簽署一項 AI 小分子新藥發現合作,預付款及里程碑總收益可達 2.5 億美元,也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單個管線 AI 新藥發現合作訂單。更早之前,英矽智能與賽諾菲簽署戰略研究合作協議,總潛在價值高達 12 億美元……這些來自跨國藥企的商業大單其實也印證了 AI 制藥的研發能力。
"AI 制藥的整體生態正在形成和成熟中。" 根據上海市人工智能行業協會秘書長鐘俊浩的觀察,隨著技術的持續迭代,AI 制藥領域 3 種主要商業模式逐漸清晰,不同模式的頭部公司也都在上海完成布局。
下一步路在何方?數據、算法、算力,并列為 AI 技術發展的 3 個要素,也決定著 AI 新藥研發能夠以何種速度繼續前行。
晶泰科技的自動化工站能全程記錄可追溯、標準化的過程數據和結果數據," 投喂 " 給背后的 AI 算法,進而實現算法模型的持續迭代優化。王明泰認為,對 AI 制藥企業來說,未來競爭的一大核心問題就是:誰能拿到高質量、低成本的數據?晶泰科技內部已逐漸形成 AI、自動化實驗、數據的相互正反饋。
李成濤則透露,星藥科技正在與各方合作,搭建共享的數據平臺,嘗試挖掘更多臨床數據。例如,通過生物標志物的大數據分析,形成臨床試驗篩選受試者的標準," 目前,AI 還無法減少臨床試驗的時間,但可以提高臨床試驗的成功率 "。
等待起飛
全球知名 IT 研究與咨詢公司高德納(Gartner)每年都會制作 100 多個領域的新興技術成熟度曲線,把技術的生命周期劃分為 5 個關鍵階段——技術萌芽期、期望膨脹期、泡沫破裂谷底期、穩步爬升復蘇期、走向生產成熟期。
創業以來的 5 年,陳航感受著傳統生物醫藥行業對 AI 技術的態度轉變:" 過去生物醫藥行業專業論壇,幾乎都不會設置專門的 AI 制藥板塊,但短短幾年間,絕大多數國內藥企都已開始擁抱、了解、主動學習這項新技術。"
數據顯示,國內 AI 制藥行業的融資高峰出現在 2020 至 2021 年。2020 年,晶泰科技獲得 3.188 億美元 C 輪融資,創下當時業內融資額的全球最高紀錄。這一年,國內 AI 制藥領域投融資規模暴增 7 倍至 31 億元。2021 年,20 余家國內 AI 制藥企業獲得近百億元融資,星亢原也在 2018 至 2021 年間連續獲得紅杉、真格等知名創投機構的青睞,完成 4 輪近 1 億美元融資。
幾乎每一項重大創新都會經歷一條自己的 "Gartner 曲線 ":邁上波峰的時候,各路風投爭相拿著錢送上門;而遭遇波谷的時候,投資人最關心的往往就會是商業變現能力。
" 制藥行業的特性決定了我們不可能在早期實現盈虧平衡,需要通過資本持續助力,達到一個臨界爆發點,然后推動公司進入新的階段。" 陳航坦言,在當前的資本環境下,星亢原會在商業化上先做一些小的閉環——把管線推進到臨床前候選化合物(PCC)階段,就對外授權出去,獲得收入,證明公司從平臺衍生管線再到商業化的能力,然后再嘗試做更大的閉環。
事實上,很多人對于創新的期待都會陷入慣性思維:短期過于樂觀,長期過于悲觀。無論曲線如何上下波動,對于身處其中的創業者而言,堅持做的其實都應該是同一件事,即扎扎實實推動技術進步和商業應用。李成濤也表示,每個產業發展都會經歷陣痛期,在這之后,反而會讓更多人看清楚 AI 制藥的真實價值。
就在不久前,英矽智能自主研發的抗纖維化小分子候選藥物 INS018_055 完成二期臨床試驗首例患者給藥,標志著全球首款由生成式 AI 完成新穎靶點發現和分子設計的候選藥物推進至二期臨床試驗階段。借助生成式 AI 藥物發現平臺,英矽智能目前布局了 29 個靶點的 31 條自主研發管線,涉及纖維化、癌癥、自免和神經退行性疾病領域。自 2021 年以來,英矽智能提名了 12 款臨床前候選化合物,并將其中 3 款在研藥物推進到臨床驗證階段。
今年 6 月 27 日,英矽智能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書,向亞太 AI 制藥第一股沖刺。資本市場顯然將為 AI 制藥發展提供更大舞臺。英矽智能聯合首席執行官、首席科學官任峰表示,一旦 AI 技術輔助研發的藥物完成臨床試驗獲批上市,將是下一階段行業發展的標志性事件,會給整個行業帶來下一波快速發展機會,推動更多傳統藥企加速向 AI 制藥轉型。
在陳航看來,每個公司都有各自的創新節奏。但對整個 AI 制藥行業來說,經歷過一輪資本從熱到冷的波動后,眼下正處于比較平穩的發展階段," 誰在真正對行業產生價值,成為下一代 AI 驅動的生物科技公司,兩三年內可以見分曉 "。
作者:唐瑋婕
編輯:施薇
*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市場魔方:誰能帶領AI制藥迎價值“奇點”https://www.myzaker.com/article/64b46b0d8e9f0903894de54a
文章由用戶上傳,如果有侵權請聯系6881@163.com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