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1 日 -2 日," 遇見中國 遇見新時代 " 中蒙媒體上海江蘇行聯合采訪活動的最后一站來到了六朝古都南京。作為省會,新一線城市南京既有滄桑厚重的一面,又有開放包容的一面。采訪團在南京看到了城市微更新的典范,了解到了遺產保護的舉措,更感受到南京建設引領性國家創新型城市的步伐和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帶來的實踐和成果。

△采訪團在揚子江生態文明創新中心
一座城的傳承與保護
到訪南京的首個下午,采訪團穿梭在小西湖古樸典雅又極富現代藝術氣息的街道中,感受著最 "young"、最真實的南京味兒。

△蒙古國記者在小西湖進行報道
位于秦淮區老城南東部的小西湖歷史風貌區,是南京 22 處歷史風貌區之一。作為典型的江南民居式院落,這里的房屋曾普遍年久失修,給居民造成了生活上的不便。2015 年,南京啟動小西湖微更新項目,通過和諧共建、小規模漸進式的改造方式,在保留了老城南煙火氣的同時,引入了燈彩博物館、蟲文館、歡樂茶館、24 小時書屋、精品民宿等新業態。
南京城墻中氣勢最為恢弘的,當數中華門內甕城,它位于南京城墻的最南端,由三道內甕城構成,是當今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結構最復雜的古代甕城城門之一。登臨中華門,采訪團一邊感受著歷史的痕跡,一邊欣賞著現代化南京的都市風光,歷史和現實在那一刻交匯,蒙古國記者們紛紛留下紀念照片。

△中蒙媒體登上南京中華門并合影留念
而在中華門的東側,便是國內規模最大的城墻專題博物館——南京城墻博物館。博物館不僅是全方位呈現城墻文化的重要展示地,同時也是融入城墻特色的城市 " 會客廳 "。雖然展示的都是 " 老物件 ",但是呈現都是 " 新形式 "。博物館創新融合了文物實物、場景復原、數字沙盤、多媒體展示以及觀眾互動等多種方式,體現了中華民族在城市規劃、科技技術、文化融合、對外交往等方面的中國智慧。

△扎日格網攝像記者 E. 蘇嘎日蘇榮
扎日格網攝像記者 E. 蘇嘎日蘇榮首次來到南京。站在 " 天下第一甕城 " 中華門的頂層,他不禁感慨中國對歷史文化古跡的保護力度之大。E. 蘇嘎日蘇榮告訴現代快報記者,南京不僅能保護好這些古跡,還能向公眾開放,從而起到教育意義。" 我們國家也有很多文化古跡,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報道向蒙古人民介紹中國的這些好做法。"E. 蘇嘎日蘇榮還表示,小西湖的城市更新令自己印象深刻,這樣有溫度的改造讓老城區重獲了新生。

△采訪團游覽南京城墻博物館
" 昨天參觀的南京城墻博物館,由古代宮殿的磚塊建成。孩子們會很高興看到這樣的故事,并為他(的國家)擁有這么美好的歷史感到自豪。" 蒙古國網絡發展聯盟主席孟赫都拉表示,此次聯合采訪活動所看到的一切都是陌生且令人欽佩的,看到新興技術如何與古老文化相結合非常有趣。
科技創新賦能古城新貌
揚子江生態文明創新中心是由南京市政府與南京大學共同發起成立的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圍繞解決重化圍江、長江生態修復、綠色產業發展等關鍵問題,打造生態文明建設可復制、可推廣的 " 江蘇樣板 "。

△采訪團在揚子江生態文明創新中心感受前沿技術
一走進展廳,采訪團就被一個正在運行的儀器吸引了注意力。據介紹,這項技術是中心旗下研究所自主研發的 " 微界面反應強化技術及裝備 "。該技術能夠數倍地提高化學反應速率,提升反應安全性,減少了投資與運行成本,可應用于石油、化工、醫藥、新材料等多個領域,目前已落地在南京的化工園。先進的技術引發了采訪團熱烈的討論,大家紛紛舉起手機和相機記錄,并不斷詢問細節。

△蒙古記協肯特分會記者 鋼其木格
環境 DNA 精準生物監測技術給蒙古記協肯特分會記者鋼其木格留下了較深的印象。為攻克該技術,中心建立了中國首個本土物種條形碼數據庫,克服了傳統生物調查方法通量低、程序繁瑣、辨識度差的技術瓶頸,準確性提高了 50%,效率提高了 3 倍,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有力支撐。" 南京通過科學技術為生態環境賦能,能夠保留下 7000 多種生物的 DNA 并形成數據庫,這對于一個城市乃至國家和世界的生態保護都將是有益的。"
1991 年,格力電器誕生于珠海。2018 年,格力電器(南京)有限公司在寧成立。從家用空調到多元化發展,格力電器始終保持行業領跑優勢。在第三屆江蘇發展大會上,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董明珠這樣解釋格力今天所取得的成績:" 格力電器始終強調堅持自主創新、掌握核心技術。隨著時代發展,我們不斷創新,建立了一套自己的技術體系。"

△采訪團正在了解格力冰箱的最新產品
零下 5 ℃的礦泉水不會結冰?格力魔法冰箱的瞬凍技術讓礦泉水在冰箱中維持水的形態,但取出冰箱后只需搖一搖就能瞬間結冰,神奇的現象令采訪團連連贊嘆。超平穩的洗衣機在運轉時也能讓鉛筆屹立不倒,曾為人民大會堂提供服務的變頻離心式冷水機組,格力的壓縮機核心技術 …… 展廳內各式各樣的最新產品讓采訪團大飽眼福。
期待未來更多的交流合作
為期四天的江蘇之行轉瞬即逝,蒙古國記者們都表示此次行程采訪點多且全面,既貼近生活,又展現了中國科技發展的情況。

△蒙古國網絡發展聯盟主席 B. 孟赫都拉
蒙古國網絡發展聯盟主席 B. 孟赫都拉表示,這次采訪活動中有很多 Z 時代的新媒體記者,對他們來說,通過走進中國,了解真正的中國,他們的眼界也打開了。" 中國正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蒙古國也在推行‘新復興’政策,向中國學習的地方有很多,例如在生態保護方面,希望能和中國在電動汽車領域開展合作。"

△蒙古國記者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 B. 烏干巴雅爾
說起聯合采訪活動中印象最深刻的內容,蒙古國記者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 B. 烏干巴雅爾表示,從長江 " 十年禁漁 " 可以看出中國是一個非常重視環境保護的國家,這次活動也充分了解到了中國生態修復的成果。" 中國在可持續發展的同時,注重環境保護,為全球環境治理做出了很大貢獻,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此外,烏干巴雅爾希望中蒙聯合采訪活動這樣的品牌活動在未來辦得越來越好,不僅蒙方記者來中國,也期待中國記者赴蒙古國采訪報道。
現代快報 + 記者 龍秋利 文 / 攝
(校對 胡濤 編輯 范文靜)
遇見中國遇見新時代丨中蒙媒體在寧體驗古城新魅力https://www.myzaker.com/article/64a144cf1bc8e0b217000034
文章來自網絡,如果有侵權請聯系6881@163.com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