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這邊剛說有風險,那邊國際原子能機構就過來打臉。
盡管烏克蘭方面的說法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斷電48小時后有核泄漏風險」,但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卻表示無須擔心,沒有什么重大安全風險。
國際原子能機構在周三表示,它認為 1986 年核泄漏發生地,烏克蘭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電力損失,對安全沒有重大影響。

國際原子能機構還表示,「烏克蘭已將停電通知國際原子能機構,但原子能機構認為,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冷卻池,足以有效散熱,無需供電,在這種情況下,停電對安全沒有重大影響。」

先說結論:我們不用擔憂,只要沒有爆破,核泄露風險極小,而且針對切爾諾貝利俄烏都不會掉以輕心,只要不存在惡意破壞基本都不會有問題。惡意破壞必須是高強度如爆破之類的攻擊,導致水滲進去才會有可能導致切爾諾貝利復活,而俄羅斯一定會對切爾諾貝利嚴密保護,因此不太可能人為爆破。但是俄羅斯政府可是很多恐怖分子的眼中釘,這個就屬于黑天鵝了。
即使真的有人使壞,故意破壞切爾諾貝利,也不會中國境內造成傷害。萬一切爾諾貝利被破壞,到時候歐洲各國家自然會調查,對于俄羅斯而言破壞切爾諾貝利并不會有任何收益,嫌疑第一個排除。
實際上,切爾諾貝利基本上不會再有核泄漏的風險了,和日本不同,在切爾諾貝利發生爆炸事故后蘇聯負起了責任:
當年為了阻止繼續核泄漏,蘇聯人當年動用了從米8到米26,總計有上百架直升機向4號反應堆中扔了5000多噸的碳化硼以及沙子。付出了巨大的犧牲。
第一批是4月26日滅火的消防員,第二批則是4月27日的飛行員,蘇聯出動直升機,通過釋放沙袋封堵反應堆,阻止輻射擴散。
第一批飛行員,在核反應堆上空飛行時都沒有穿戴防護裝備。為了投放沙袋,他們要在反應堆口的位置停留四分鐘左右。一次單程飛行會使飛行員受到20-80倫琴的輻射,也就意味著他們應該在返程后立即被送往醫院接受治療。
然而事實上,他們已不舍晝夜地飛行了八天,體內已吸收了極高的輻射量。他們攝入的輻射量是根據他們衣服上的輻射量估算的,而不是反應堆上空的輻射值。
5月上旬當他們完成這項工作后,所有在4月27日下午執行第一次投放的飛行員都被送往了基輔的醫院接受治療。之后數個月,蘇聯政府派出了無數人力物力,終于將反應堆的大火撲滅,同時也控制住輻射。
蘇聯科學家冒著高輻射進入四號反應堆建筑物內調查是否有發生新的鏈式反應或爆炸的可能。從反應堆外部通過鉆桿置入探測器來監視反應堆各部位的溫度、放射性,并在反應堆地下室發現了直徑2米的數百噸具有極高放射性的熔融爐芯體。
1986年5月7日,搶險救災進入了消除事故影響階段。這時,5000噸滅火材料埋壓下仍有195噸的石墨與核燃料在燜燒。政府委員會決定建造人工防熱水平層與建造“石棺”兩項措施。
1986年8月,搶險救災進入了后處理階段。蘇聯政府征募了大量搶險者參加了切爾諾貝利事故現場搶險工作。僅1986與1987兩年,就有24萬人參加。至1986年12月,蘇聯政府在4號反應堆上建成了“石棺”,封閉住事故現場。總計有60萬蘇聯人獲得了切爾諾貝利事故搶險獎章與勛章。
至此到石棺建成后,基本上會誘發核泄漏的問題都被得到了治理,只要不破壞基本上不會出現問題。后期石棺進行了更新:
切爾諾貝利基金于1997年丹佛八國集團峰會成立,其遮蔽執行計劃(Shelter Implementation Plan, SIP)將在4號機組反應堆廢墟及其石棺上方建造新遮蔽結構體(New Safe Confinement, NSC),一個安全穩定、符合生態要求的新石棺。遮蔽執行計劃將由Bechtel、Battelle、和Electricite de France共同管理設計,并由法國萬喜建筑公司承建。它將包含一個可移動的拱形結構。為了避免輻射,它將在遠離遺址的位置建造,再進一步移到遺址上方。新的石棺將是有史以來人類建造最大的可移動建筑物。2012年4月26日,即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26周年紀念日,新石棺開工建設。新石棺耗資9.35億歐元,大多數資金是來自世界各國政府的捐贈。
2016年11月29日,新石棺正式安裝完成,高105公尺,長150公尺,寬257公尺。新石棺內配有巨型吊臂,能解體舊石棺及清除反應堆殘骸,以便工程人員清理剩余的放射性材料。
這里再對日本進行鞭尸:
2011年國際原子能機構4月12日確認,日本方面已經將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泄漏事故等級暫時提高至 國際核事件分級表中的最高級第7級,與當年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核泄漏事故等級相同。
然后呢?2021年4月13日,日本政府召開內閣會議正式決定,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水經過濾并稀釋后將排入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