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v id="f0ueo"><ol id="f0ueo"><mark id="f0ueo"></mark></ol></div>

    <em id="f0ueo"></em>
  • <div id="f0ueo"></div>
    <div id="f0ueo"><ol id="f0ueo"></ol></div><em id="f0ueo"></em>
    <button id="f0ueo"><label id="f0ueo"></label></button>
    <em id="f0ueo"><ol id="f0ueo"><nav id="f0ueo"></nav></ol></em>
  • 生命已經這么短了,為什么大多數人還是流于世俗而不追求真正想要的?

     

    我至今還能回想起第一次看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的演講時的場景。我呆坐在寢室里,渾身顫栗,被他的三個故事所觸動。尤其那句“追隨你的熱情”深深激勵了我。

    而我的熱情自然是寫文章。于是乎,我課也不好好上了、步也不跑了、朋友也不耍了。我整天埋頭寫作。

    但半個學期過去了,我并沒有任何拿得出手的文章。很多時候,我甚至把自己給搞崩潰了。

    最近一年,我陸陸續續寫了一些不錯的文章。有一天,我重新翻看它們時,我發現那些受歡迎的文章,描寫的大都是生活的日常點滴。比如跑步的心得、戀愛中的感人瞬間、對自我的觀察與自省,以及我在生命中體驗到的一系列歡喜時刻。

    它們雖平凡普通,但都在我情感世界里留下了痕跡。而我發現,這才是我真正想書寫的東西。

    我突然明白之前問題出在哪里了: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這一信念讓我的視野變得狹隘了。我只能看到寫作,但看不到寫作背后的東西。而正是寫作背后的東西,構成了寫作本身。

    我花了很長時間才明白寫作是怎么一回事兒。寫作不是你天天坐在那里苦思冥想。那樣寫出來的東西太假,缺乏最基本的真誠。讀者會一眼識破,進而本能地產生抗拒。

    相反,寫作是你今天聽伴侶傾訴時、看一本好書時、曬太陽發呆時、教母親使用手機時,無意間被其中的某句話或某個細節所觸動。而這,就是作家們常常掛在嘴邊的點子。然后你以這個點為核心,設計場景、引用論據、增添素材……而不論是場景、論據、素材,同樣來源于日常生活、學習、感悟、經歷。

    反過來講,你想得到這些寫作點子、你想把這些點子變成一篇篇感染人心的文章,你就需要去戀愛、去讀書、去和別人交流、去親近大自然、去融入人世煙火,而不是整天悶頭寫作。

    但同時,你又不能把戀愛、跑步、讀書當作寫作或其它什么的工具。跑步就是跑步,寫作就是寫作。它們的關系首先是彼此獨立的,而不是一方服務于另一方的。否則,你便難以享受其中,什么做不好,什么都得不到。

    這個中緣由正如恐怖小說大師斯蒂芬·金在經歷過成名、酗酒、車禍、重新站起后的感悟:生活并非藝術創作的支撐,反之才對。

     

     

    朋友,你的困惑是對的。

    與社會當前主流觀念的不同,絕不代表你的這種想法就是錯誤的。

    就像面對皇帝的新裝時,唯有孩子般純粹而沒被世俗污染的眼睛;

    才能將其毫不留情的指破。

    不如,讓我們坦率一點承認;

    我們當前所受的教育方式,已步入了嚴重的誤區。

    不僅是教育制度,更重要的在于教育的觀念,對于教育的認知。

    而這些問題,都出自于我們人對于生命認知上的錯誤。

    我們鼓勵了同質化的思考方式,我們壓抑了孩子的天賦以及創造力,我們用恐懼讓孩子跟隨老一輩的思想和行為模式。

    卻忘記了,停留在與舊有層次相同等級的思考以及意識。

    永遠無法為人類帶來真正意義上的變革與創新。

    我們將孩子天生下來所攜帶的,各種奇妙的、不可思議的、獨一無二的特性,逐一壓抑并抹去。

    強行為其賦予了后天捏造的、不恰當的、并不為孩子真正喜愛的虛假特性。

    這是對生命的背叛,而不是對生命的尊重;

    這是對創造的詆毀,而不是對創造的引領。

    教育,不再是引導與激發孩子創造力的老師;

    反而成為對孩子的天性以及本能進行壓抑,灌輸各種世俗觀念的最佳工具。

    教育,已不再能賦予孩子真正的自信,引領孩子發現自己人生中真正的需要,從而走向他們生命的最終圓滿。

    反而不斷的向孩子純潔的心靈之中,灌輸種種代表恐懼、懲罰以及羞愧的負面信念。

    便于將孩子,馴化為一顆符合社會需求的螺絲釘。

    哪怕,在這個位置的螺絲釘數量。

    等孩子在完成馴化完成后,早已超過了社會的真實所需;

    可是,由于父母教育觀念的固執、貪婪、以及對于未來不確定的恐懼。

    依然讓他們試圖用觀念去強迫自己的孩子,讓孩子們去成為他們并不渴望成為的樣子。

    因此。

    人之所以不愿做最真實的自己,害怕做最真實的自己,不敢做最真實的自己。

    人之所以做不到放下一切,去燃燒自己短暫的生命,勇敢追逐生命的熱愛。

    主要原因,是埋藏在人們內心深處的————恐懼


    從小,我們就在恐懼失敗,也在恐懼失敗,恐懼沒有成效后所面臨的懲罰。

    不聽父母的話,會因為表現不好而被懲罰。

    不聽老師與父母的話,會因為成績不好而被懲罰。

    不聽同學、親戚、與社會主流觀點的話,會因為找不到好工作而被懲罰。

    從小,我們就活在一個極其善于‘恐嚇’我們的社會環境里。

    小時候,不聽話就會惹父母生氣,惹父母生氣的就不是好孩子。

    無論父母所做的,以我們單純的眼光看來,到底對不對。

    一旦惹父母生氣,就成了我們的不對。

    讀書的時候,總有人反復‘恐嚇’我們。

    不努力,連飯都吃不起,也沒地方住,娶不到媳婦也找不到好老公,還要被人看不起。

    雖然,人不努力,其實也一樣可能活得很好;

    雖然,人努力了,其實也可能每天996還娶不到好媳婦、找不到好老公。

    雖然,人其實不需要別人的看得起,也一樣能活得很開心、很快樂、很滿足。

    可那些喜歡以這種方式,善于使用這種方式,來進行恐嚇我們的親友。

    在我們與他們朝夕相處中,根據我們從小孩到成年時期對他們的觀察。

    可以很明顯的看出。

    他們自身,對于生活也沒有他們嘴上說的那么“努力”、“自律”、“克制欲望”、“敢于決策”、“能像發瘋一樣去做那些使自己痛苦但有益處的事,且取得提升”。

    我們只看到的,他們一味的為了生存,而不斷奔波。

    一味跟隨大流,等待別人帶來改變,而從不考慮從自己開始改變。

    并將這種隨波逐流而帶來的負面結果。

    比如,勞累、疲憊、生活不易。

    美其名曰——他們面對生活的“努力”和“認真”。

    周圍的人說什么,他們就信什么;

    周圍的人認可什么,他們就選擇什么。

    習慣于用最省力的方式,以最不需要動腦,和改變自己最少的方式;

    一味的以不同方式去重復相同的行為,然后期待著得到不同的結果。

    《與神對話》里,有句話說得非常好:

    瘋狂的定義是,不斷重復相同的行為,卻又期待不同的結果。

    這是一種瘋狂。

    我們,就活在一個逐漸陷入瘋狂的社會之中。

    如果,真的什么只要不管不顧,一味的努力就好了。

    我想,每一位工地上早睡早起并且努力搬磚的農民工兄弟,每一位熬夜爆肝敲代碼的新生代農民工兄弟。

    此時此刻,都理應成為了中國社會站在最頂尖的那批人。

    而不是成為,為了那批人的資本增值,不斷忍受996+無薪加班的底層社畜。


    這里,講一個故事。

    一個真實的,人生故事。

    說起來,我從孩童時代起;

    就發自內心的,為眼前所見的,為生活里所見的一切,而深深的感到困惑。

    為什么,大家都如此瘋狂的追逐成功?

    成功,真有大家嘴里說的那么好嗎?

    那時候,我還不知道。

    但我準備親自驗證一下,是不是真有父母說的那么好。

    所以,我用自己的前半生,做了一次漫長的嘗試。

    雖然極其厭惡學校里教我的一切知識。

    可我依然通過有意識的學習,以及不斷改變我的學習方法。

    讓成績達到重點班的中上游。

    不過,我做不到極端的自律,我天生就是自由散漫的性子。

    也沒有那么好的記憶力,更沒有解題所需的悟性。

    喜歡看書,喜歡寫東西,喜歡沉浸在想象的世界中,對于抽象的事物總是能夠達到更加直觀且深刻的領悟。

    雖然,文科成績更好。

    由于理科認真學了,也學得進去,便在父母、老師的影響下。

    沒敢叛逆的選文科,老老實實選了理科。

    讀書期間,從小到大的間歇性遲到。

    無論再嚴厲的老師,再嚴厲的懲罰,再怎么反復說教、乃至于被請家長。

    最終,妥協的總是老師。

    我習慣了, 從小就是這樣的。

    我也并不太在意,因為我很清楚。

    學校的核心是成績,而非不遲到。

    一名從不遲到,遵守紀律,但成績一塌糊涂到拖全班后腿的好學生,

    與一名經常遲到、時常犯各種小錯誤、可成績穩定提升的,不那么聽話的問題學生;

    忠于業績的老師,往往對后者會更加寬容。

    那時的我,愛看小說。

    愛到不能自控,時常因看小說而忘記吃飯睡覺。

    看小說,也不慎被老師抓過幾次。

    為了緩解學校里沒法看小說的難受。

    我甚至會把語文老師允許閱讀的《讀者文摘》、《故事會》、名著精選、考試閱讀題、乃至于語文課本的課文,全都當成小說來看。

    不過,看小說沒有影響我的成績。

    從高中時的全班倒數第二,提升到高考時的全班二十幾名。

    因為,很多時候。

    我依然會無法自控放下學習與作業,瘋狂看小說。

    有過這種經歷的朋友都會明白。

    當你試圖與自己的本性對抗時,會產生一種怎樣的痛苦、以及挫敗感。

    一個能100%讓自己的每一個行動,嚴格按計劃實行的人。

    通常,是患有不同程度的強迫癥的。

    高中,我會尋找和嘗試任何學習方法;

    以理智的態度,檢驗這種學習方法帶來的實際效果。

    任何無效方式,我都會在嘗試無效后,立即更換。

    試過晚上12點睡,凌晨5點起,站在空無一人的學校走廊里大吼英語。

    吼到開始上早自習,被全校師生圍觀討論。

    有人贊賞,有人看不起,有人覺得是在作秀,有人佩服我的勇氣,也有人覺得我就是個神經病。

    沒有理會,堅持了一個月左右。

    結果證明,常規意義上的刻苦,對提高成績沒有意義。

    嘗試過完全按部就班,完全根據老師的指示來安排學習;

    兩個月后,成績起伏不大。

    看了偉人的生平,嘗試過學習毛主席。

    連續三個月,每天早上一盆冷水澆在身上,用以磨煉意志力。

    從深秋開始,每天起床一盆冷水,浴室里被冷得瘋狂的亂叫亂跳;

    再到冬天,窗戶外掛著冰條,也能在清晨起床后,面無表情的澆一盆冷水。

    最終結果,體質增強了,冬天沒那么怕冷了。

    喜歡看小說,還是喜歡看,依然控制不住自己。

    自控力,并沒有得到任何提高。

    當時的我不太理解,現在看來,答案其實很清楚。

    那就是,我那時所采用的這些方法。

    都有一個共同點——違反了我的天性

    這些方法,或許對于某些人有效,可對于我的天性來說。

    不僅無效,同時也是給我的人生,增添更多不必要的痛苦與折磨。

    后來,我領悟了。

    學習的意義,不在于超過所有人成為頂尖,也不必拿一個實現不了的目標,瘋狂折磨自己。

    學習的意義,是放下期待,每天心平氣和的進步一點點。

    每天比昨天,好上那么一點點,就完全夠用了。

    同時,還領悟了。

    玩耍不會影響學習,不會玩耍,反而才會真正的影響學習。

    放下對于玩耍和不玩耍的執著,才能把那些不玩耍的時間充分利用起來,給自己節約出更多的玩耍時間。

    心情越好,心態越好,效率越高,更少的時間,創造出更多的收獲。

    結局,反而更好。

    領悟之后,就放下了執著。

    放下之后,自然而然就聽得進去課了,做題靜得下心了,看課本也可以很認真了。

    當然, 看小說也更心安理得了。

    不再看一次小說,感覺仿佛像自己犯下了什么十惡不赦的罪狀一樣。

    成績,也自然而然的提升了,并穩定在那個范圍。

    得到了老師的表揚。

    還時常有同學來問我,如何提高成績的。

    高考時,那一年考得比較難,大家分數普遍偏低,考試心態都有點炸。

    我的心態,卻異常平和。

    因為, 我也沒想過要超常發揮。

    當時,我回首了自己的高中三年的學習。

    知道自己曾經有過偷懶,有過放棄,有過糾結,有過猶豫,有過痛苦,有過彷徨。

    可無論怎樣,最終,我已問心無愧了。

    我做到了,當前能力范圍內的極致。

    我已經盡力了。

    所以,我很坦然。

    無論怎樣的高考成績,我都能接納了。

    我唯一要做的,就是考場上把我會做的題目做了而已,不會的就算了。

    高考第一科,由于記性不好。

    誤以為自己第一科填錯了選答題的答題卡,可能白丟了二十多分。

    想著這件事,中午回家時,面色不太好。

    不想,消極的神態反而刺激到高考中,比我還緊張的父親。

    父親當場摔碗,破口大罵后摔門而出。

    母親嚇壞了,怕影響到我的高考。

    不過,我當時的考試心態,完全沒受到任何影響。

    依然十分平和的,考完了剩下幾科。

    最終,結果出來。

    大家分數普遍下降的時候,我的高考分數,依然保持在正常水平。

    一降一升,就成了我的超常發揮。

    考到一個自己挺滿意,也令家人挺滿意的分數。

    能上某些末流985的冷門專業,也能選本省211的絕大部分專業。

    最后,還是選了一個遠離家鄉的雙非大學。

    很多行業,我一點都不喜歡,也不感興趣,只想盡可能的離家遠一點。

    就這樣,第一志愿的第一專業,我被錄取了。

    錄取之后,也只高興了幾天。

    一切,又歸于平常。

    在父母評判標準里。

    我的高考,應該算是“成功”了吧?

    可是,我并未感到這種“成功”價值所在。

    因為,哪怕找到一本令我歡喜的小說,都能讓我快樂不止一星期。

    上大學之后。

    一開學就生病做手術,做完手術出來,想象中的大學生活,也沒什么特別稀奇的地方。

    對此,我覺得異常失望。

    尤其是是做了手術之后,認識到生命的短暫。

    我開始思索,我這一生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么?

    我思考了很久,看了很多書。

    得到了一個抽象的答案——喚醒靈魂深處的榮光

    雖然那時的我,并不是真正清楚。

    這個答案,落實到現實中時,到底意味著什么。

    可是,我還是找到了無形的指引。

    跟隨內心興奮的指引,慢慢踏上了,這條重新認識自己的道路。

    然后,我開始閱讀各種身心成長的書籍,積極的尋找各種對我有用的資料和練習。

    逐一實踐,去學習如何認識自己,如何找到自己,如何跟隨自己內心深處的興奮。

    以及,喚醒那份,為了熱愛而付諸行為的覺悟。

    大二時,書荒的我,第一次嘗試寫小說。

    剛寫小說, 除了滿腔的熱情、對業界的不滿、稚嫩的文筆、以及淺薄的閱讀量以外,什么都沒有。

    以違背市場的方式,一心一意寫自己心目中的小說。

    理所當然的,20萬字,40個收藏。

    沒寫過東西的朋友,可能不太理解,這其中代表的難度。

    相當于你正常生活,并完成學業和娛樂的情況下。

    每天抽出空余時間,一口氣寫滿3篇800字的高考作文。

    然后一日不斷的堅持,連續寫滿三個月。

    三個月后,只有40個人在看你的小說。

    雖然結果很讓人失望,我倒也沒想太多。

    就把這個當成對自己的訓練,當成對于自己文筆的修煉。

    想著不管有沒有人看,寫完就是戰勝自己了。

    慢慢的,寫到了40萬字。

    由于“起點中文網”那幾年頻繁的被網絡整頓,小說也被波及。

    好在書也沒能簽約,起點中文網的編輯也看不上這樣的新人。

    便帶著書,換到了當時才開的“創世中文網”繼續寫,然后又被網絡整頓波及。

    第二次換網站的時候,小說已經寫了90萬字了,也只有856個收藏。

    那時,收到一位“SF輕小說網”編輯的邀請。

    便跑到這個新興的輕小說網,繼續寫小說。

    這時的我,寫了一年多小說,沒有過任何收入。

    可是,生命的奇跡,恰恰從這個時候開始展開。

    換了網站之后,因為“SF輕小說網”是個新興網站,讀者年紀偏小,氛圍比較好。

    小說的競爭,也不是大。

    大家心思單純,能看得進去我寫得很稚嫩的前期。

    于是,小說很順利的簽約,入V,然后開始能賺錢了。

    這時候,恰好也是大四,我即將開始找工作的時候。

    一天一章,偶爾加更的情況下,沒有寫得很多,一個月也依然能穩定賺到七千塊左右了。

    對我而言,這是極其諷刺的。

    因為,那時候我大四同學們,也一樣面臨找工作的事。

    我所在學校的學生,一線城市起步。

    轉正后也就一個月4000塊左右的工資。

    去上海北京這樣的大城市,我所讀的專業,也才一個月7000塊左右的工資。

    找到這個水平工資的同學,在全系也就一兩個,已算是佼佼者了。

    他們是特別有勇氣,跑去蹭其他985大學的校招,才找到這個水平的起步工資。

    我當時兼職寫小說,剛上架每兩個月,每天寫4小時,就已能賺7000塊。

    還有多余時間,能再找一份主職。

    所以,幸幸苦苦的從小學讀到大學,共計16年的含辛苦讀,剛畢業的起步工資。

    甚至不如我小時候,被視為“貪玩”、被視為“無價值”、被視作“不懂事”、被視作“罪惡”的小說愛好,隨心所欲的玩著寫,所給我的起步工資高。

    面對這樣的結果,我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一開始,我完全沒想過以寫作為生,我只是想寫,渴望寫,愛寫而已。

    于是,我開始思索,父母從小告知我的事實。

    到底是對的,還是不對的?

    如果,我的父母手里,真的掌握了生命的正確答案。

    如他們所說,他們也只是不慎選錯了一次而已。

    所以,我才一定不能選錯。

    可為什么,在我眼里。

    他們現在的生活,依然過得一團糟?

    如果,他們真的擁有正確的答案。

    為什么,他們還要繼續堅持過去一成不變的錯誤行為?

    任何時候,人都可以重新開始,都可以重新改變自己,不是嗎?

    真正失敗,是人選擇放棄,再也不去嘗試改變的時候,不是嗎?

    為什么,當我堅持在他們眼里,屬于“任性”、“不懂事”、“不努力”、“不現實”的做法之后。

    我的生活,反而變得更輕松、更愉快、更快樂、更圓滿了呢?

    我逐漸意識到, 父母告訴我的很多東西;

    學校教給我的很多東西,社會灌輸給我的很多東西,不是正確的。

    它們只是當前社會的主流;

    而主流,不一定代表著正確。

    中國人為什么追逐穩定?

    是因為,在目前的社會氛圍里,是不允許失敗的。

    任何一次失敗,都仿佛是對個人價值一次從頭到尾的否定。

    你可以一直贏;

    但是,你不能輸哪怕一次。

    正因為如此的害怕失敗,如此的恐懼失敗。

    人們開始逃避失敗。

    也就自然而然的,越來越傾向于選擇穩定。

    你可以不成功,但你一定不能失敗。

    因為,成功往往與風險相伴,風險代表了失敗;

    失敗一次,則代表你這一生,都不再有意義,也不再有機會。

    幼兒時期懂事聽話的好孩子,念書時成績不優秀,就不是爭氣又懂事的好孩子。

    小學、初中成績再好,高中成績一落千丈,擁有再優秀的愛好;

    依然被人視作為沒出息,處于班級地位的最底層。

    除非,這份愛好優秀到能把你保送到一所好大學。

    一所好大學,依然是當前社會主流觀點中,取得成功的必備要素之一。

    人們對你的認可,不是認可你的愛好,只是認可你上了一所好大學。

    不會覺得,你在愛好上的付出有多么艱辛。

    反而覺得你“很幸運”、“很輕松”、“很狡猾”,不需要和別人參加高考,就輕松上一所好學校。

    不會在意,將一項愛好在周圍的不支持下,提升到全國乃至于世界頂尖的水平。

    背后,所需付諸的艱辛。

    我們的社會氛圍里;

    成功永遠只是階段性的,失敗的代價卻是毀滅性的。

    因此,這樣的社會氛圍里。

    追逐熱愛,說起來,只是很簡單的四個字。

    真正做的時候,我們作為個體。

    卻不得不付諸巨大的勇氣,堅定的覺悟,以及愚公移山般的天真與樂觀。

    我當初寫小說,寫到90萬字時,依然一分錢沒賺到。

    若不是天賦所在,若不是熱愛所在,若不是喜好所在。

    斷然不可能為了一件沒有回報、沒有得到、沒有回應的內容,持續不斷的去提升、去深思、去學習、去嘗試。

    因為,對于一名真正熱愛寫作的人來說。

    寫作不代表金錢,寫作也不代表認可。

    寫作的意義,僅僅只是寫作本身而已。

    作為一名寫作者,我最快樂的時候。

    不是發布作品后,得到別人評論和喜愛的時候。

    我最快樂以及最滿足的時候,是我盡情的書寫與表達了我自己,極盡全力抵達了我當下創作的最終圓滿時。

    那個時候,注視著 眼前尚未發布的成品,我就已經深深感受到生命的圓滿,以及內在成長的強烈喜悅。

    正如卡·馬克思在他24歲時,所寫的《關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級會議記錄的辯論》中所言:

    作家當然必須賺錢才能生活、寫作,但他絕不應該為了掙錢而生活、寫作。

    作家絕不把自己的作品看作手段。作品就是目的本身,無論對作家或其他人來說,作品根本不是手段。

    所以在必要時,作家可以為了作品的生存而犧牲自己個人的生存。

    卡·馬克思在自己人生早期的第一篇論文中是這樣說的。

    他的一生,也是這樣去做的。

    他的確為了自己作品的生存,為了《資本論》的生存, 而舍棄了他個人的生存。

    晚年窮困潦倒,三個孩子也英年早逝。

    正是這樣,才有誕生了共產主義理想;

    才有了對毛主席的思想啟迪,有了我們現在的國家。

    你有過幾次與父母意見不一致時,依然毫不猶豫的選擇堅持自己的喜好與做法?

    即使,你的愛好很長時間沒有得到任何回應。

    你依然敢堅定的,繼續去做嗎?

    你有過幾次與老師意見不一致時,依然堅持自己的想法與認知不動搖?

    無論老師威脅你、恐嚇你、乃至于你父母壓你,你也堅定自己的想法,毫不動搖?

    你有過幾次與優秀的同齡人意見不一致時,面對這位全方位在硬條件上碾壓你的優秀同齡人。

    你依然選擇堅持自己的想法與認知,不出現絲毫動搖?

    一個熱愛寫作的人,如果面臨下面兩個選擇。

    24歲找到好工作,40歲有個還算不錯的大學教職,一生作品平平無奇。

    24歲時生活依然沒有依托, 跌跌撞撞到40歲,寫出了曠世巨作,受用一生。

    都知道,該怎么去選。

    可是,生活不是這么簡單的選擇題。

    未來永遠是未知的,很有可能你選了第二個,跌跌撞撞到了40歲,依然沒能寫出曠世巨作。

    這個時候,又該如何自處呢?

    大部分人,都倒在了對上面這種情況的恐懼上。

    事實上, 追逐熱愛的道路。

    要面臨的挑戰更多,需要克服的困難更多。

    但是,每一位追逐生命熱愛的人,一定不會覺得累,也不會感到疲憊,更不會選擇因為擔憂結果的無意義,而選擇放棄。

    因為,追逐熱愛這個行動本身,已經是對追逐熱愛者最好的回報。

    追逐熱愛的人,用一生追逐熱愛的過程中,得到了無與倫比的成長以及滿足。

    哪怕最終沒有看到自己渴望的結果, 哪怕最終沒能看到自己的事業在眼前實現。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

    他們的一生,必定是無悔而滿足的。

    這個病態的社會,產生了太多的病人。

    以至于人們,甚至把那些敢于追隨內心的正常人,視作不可理解與瘋狂。

    我相信,馬克思在他有限人生的盡頭,或許有對生活的遺憾,或許有對子女與妻子的虧欠感。

    但是,他一定非常滿意,自己所寫下的《資本論》。

    否則,他必不可能在生活窮困潦倒,甚至即將死亡的時候。

    依然心心念念,想徹底完成《資本論》。

    他很清楚,自己注定看不到這本書所帶來的影響了。

    可他依然堅持這樣去做了。

    這是因為,在完成這件事的過程中;

    他就已實現了自己生命中最大的意義所在。

    那個,不需要結果的意義。

    每一位能迸發出生命熱愛的覺悟者,每一位追隨熱愛并創造了生命奇跡的追隨者。

    都會明白,我所說的這個意義,到底代表什么。

    這是那些未曾體會過的人,所無法想象的。

    我不是一個完美的踐行者。

    我當初寫出人生中的第一部小說,并創造了一個小小的奇跡之后。

    我也依然被社會迷惑過,被父母的掛念和擔憂困擾過,從而失去了寫作的初心。

    我開始想賺錢,把文字和金錢等同。

    不再像以前那樣,為了寫作而賺錢;

    反而變成了,為了賺錢而寫作。

    也難怪,好幾年間。

    我感覺自己的小說失去了靈魂,自己的文字失去了靈感。

    我再也寫不出,令自己真正滿意的文字。

    因為,我迷失在了對于成績的執著,對于收益的渴望之中。

    這里,我深深的感謝卡·馬克思。

    前幾天看到的,他的這段文字,把我從創作的困惑中驚醒。

    他是我的偶像,也是我的榜樣。

    愿以他為象征,繼續書寫我的人生。

    此時此刻我們所經歷的,已是老一輩所創造的結果;

    如果我們不滿足于這樣的現實,不滿意于這樣的結果,發自內心的渴望一個更好的、更高的、更加全新的生活方式。

    那么,我們注定不能再走老路。

    我們必須提出自己的新見解,我們必須發揮出自己新的創造力。

    不是批判,不是指責。

    而是落實到我們生命中每一個行動力,將其從理想的世界帶入現實,把心中的理想,真正的具現化到現實。

    很多人以為,追逐熱愛是一場兇險的賭博。

    你拿著手上所有的籌碼,全部壓在了一個目標上。

    你可以成功無數次,而不能失敗一次。

    可由于失敗率固然存在,所以你若參與賭博,則必定輸得血本無歸。

    可事實上,生命不是賭博。

    你手上的籌碼,每天都會更新,你可以壓無數次,直到你死亡為止。

    同樣的,你也可以失敗無數次。

    但是,你只需要押對一次,就可以全部贏回來。

    甚至,你可以贏到超乎你最宏偉的想象。

    由于勝率必然存在,所以或早或晚,你終究會抵達自己生命的圓滿。

    當你以后面這種視角,而非以前面那種視角,去看待你的生命時。

    你就會無可避免的,放下所有的恐懼與擔憂,走向通向人生圓滿之路。

    我也正走在這條路上,并且會繼續走下去。

    我的前半生,我曾被無數人規勸過,我曾被無數人反對過,我曾被無數人否定人。

    可我回首過去,我非常感慨。

    我很高興,每一次與他人的不同,我都選擇了堅持自己;

    我很慶幸,每一次與他人的分歧,我都選擇了尊重自己。

    在這樣的過程中,我發自內心的感到愉悅,我以出乎自己意料的速度在成長。

    我的意識、我的心靈、我的知識、我的覺悟、我的人生,都隨著內心的共鳴而生長。

    我深深的感激過去的自己,并且會更加堅定的,繼續自己的抉擇。

    喬布斯、喬丹、比爾蓋茨、索羅斯,他們都是堅定了自己內心選擇的人。

    走上這條路,你未必能夠成功;

    但是,你一定不會失敗。

    ==結束語==

    開始出來寫文章的這一年多來。

    有很多人在我的公眾號里向我提問,也有很多人線下與我見面提問。

    接待過國內最頂尖學府畢業的提問者,也接待過世界頂尖學府畢業的提問者,更接待過抵擁有常人一生用不完財富的提問者。

    他們的生活,與我的認知沒有差異。

    面對人類生命的圓滿,物質只是助力的工具,而不是最終目標。

    你若找尋不到生命的熱愛,你的一生擁有再多財富,也填不滿內心深處的匱乏。

    現在的很多小孩,之所以患上各種心理疾病,之所以精神問題越來越嚴整。

    除了短視頻強化了社會的洗腦與扭曲效果以外;

    最關鍵的,在于敢于勇敢做自己,勇敢活出自己人生的孩子,越來越少了。

    這里,說明一下。

    我并未全盤否定學校,我只否定社會主流盛行的這種錯誤認知。

    我不否認,雖然學校學習的知識沒什么用;

    但是學校訓練了我的頭腦,豐富了我的知識量,同時幫助我建立了清晰的邏輯。

    但是,我也不否認,如果我從小學開始;

    我的學習,完全以作家為目標來培養。

    現在,我一定讀了更多的書,寫出了更厲害的文字,創作出了更好的作品;

    同時,也擁有比我現在更深刻、也更豐富的知識。

    這些,都與有沒有上過名校,考試成績如何,是毫無關聯的。

    目前國內考上頂尖名校的大部分孩子,除了家境和師資以外;

    更多的,還是孩子的個人天賦擅長于考試做題與背誦記憶。

    就像我寫東西,老是剎不住車。

    也是為什么,我知乎上寫的回答不多。

    比如,今天下午4點多到現在晚上9點多,忘了吃晚飯。

    四個多小時,一口氣寫了近萬字,才終于把這點東西講明白了。

    比如,我看小說可以進入到書中的世界,可以忘記自己是誰、自己在哪、自己叫什么名字,可以看到廢寢忘食。

    可以一不小心就看到天亮,看小說仿佛感覺不到身體的疲憊;

    我寫東西,也時常覺得,不一口氣寫個萬吧字左右。

    講不清楚,也講不深刻。

    隨便一寫,就是幾千字的文章。

    你讓一位能夠考上清華、北大、哈佛、劍橋的優秀畢業生,但每次要寫東西一旦超過兩千字,就會開始感到頭疼的朋友。

    來和我比寫作、比閱讀。

    痛苦的一定是他,而不是我。

    畢竟,兩者在天賦上。

    當然是不一樣的。

    擅長并完全癡迷于數學的朋友,幾乎不可能在寫作上,達到擅長并完全癡迷于寫作者的高度。

    這里,不是說我已找到了一生中絕對正確的答案。

    因為,真正追逐過熱愛的朋友,都會明白。

    追逐熱愛這件事本身,就是對你個人和意識的全方位挑戰。

    你必須要超越當前的自己好幾個層次,才能將你的熱愛,緩緩往前推進。

    每當你的熱愛往前推進,往往代表了你又一次達成了對自己的超越。

    正如《道德經》所說: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這是一條不斷戰勝自己的,無止境的成長之路。

    但至少,我已找到了我生命的答案。

    并且終于不再對此,有任何疑惑了。

    我生命的答案,就是不斷的去創作。

    也是這幾天,看馬克思寫的文字,才真正領悟到了這一點。

    我會繼續創作小說,繼續專注于我的文字,這才是我生命中的主旋律。

    現在是2022年2月27日。

    十年后,我再回來更新這個答案。

    愿與大家,共勉~

     

    給TA打賞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賞
    情感

    你遇到過哪些令你流淚的頂級文案?

    2021-5-30 7:31:01

    情感

    交往半年多的男朋友,對組織的遴選毅然選擇去上任,我挽留過,現在是400多里的異地戀,我是不是該放棄?

    2022-3-15 16:28:30

    0 條回復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
    ?
    個人中心
    購物車
    優惠劵
    今日簽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
  • <div id="f0ueo"><ol id="f0ueo"><mark id="f0ueo"></mark></ol></div>

    <em id="f0ueo"></em>
  • <div id="f0ueo"></div>
    <div id="f0ueo"><ol id="f0ueo"></ol></div><em id="f0ueo"></em>
    <button id="f0ueo"><label id="f0ueo"></label></button>
    <em id="f0ueo"><ol id="f0ueo"><nav id="f0ueo"></nav></ol></em>
  • 欧美亚洲精品su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