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數字資產與媒體辦理專業的陳潔儀在今年1月底回國。與一些提交了畢業論文之后就回國參與“秋招”的同學不同,她抓住作業前最后的一點空閑時刻與幾個朋友游玩了歐洲,在參與完畢業典禮之后才回國找作業。但讓她沒想到的是,囿于疫情和今年的作業局勢,她的求職之路并沒有預想的那樣順利。 自春節過后,陳潔儀大大小小海投了四五十家公司,參與了十幾個企業的書面考試、面試。在落選了幾家心儀的公司后,陳潔儀又拒絕了兩家薪資與她預期有差距的offer。現在,擺在她眼前的挑選已經十分有限。 在校友群里,與陳潔儀面臨同樣窘境的留學生不在少數。他們不得不承認一個現狀,海外鍍金的光環正在失容,與留在國內學習的同學相比,他們作業的優勢正在削減。 智聯招聘近期發布的《2021中國海歸作業調查陳述》(下稱《海歸作業陳述》)顯現,83.1%的海歸以為在國內求職難度進步。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高校畢業生等待進入的職業或公司門檻正在變高。一位任職于人工智能公司的HR告知記者,由于公司剛剛起步,急需具備經歷或事務資源的人才來帶動事務發展,因此更傾向于社招而非校招。具體到應屆畢業生招聘,也更傾向于有過長時間實習經歷的學生而非初出茅廬者。 《海歸作業陳述》顯現,國內海歸優先的職位數繼續削減,2019年、2020年、2021年別離同比削減25.4%、23.5%、0.4%。分企業類型來看,2021年,往年包容留學生作業占比超過一半的民營企業供給的海歸優先職位數同比削減2.3%,股份制企業、國企供給的海歸優先職位數同比別離削減8.7%和3.6%。 一家大型科研機構的招聘負責人,黃莉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明,自己從事招聘作業已近10年,該企業關于留學生招聘的門檻再三進步。10年前同等條件的留學生,現在可能連簡歷這關都過不了。
學習數字財物與媒體辦理專業的陳潔儀在今年1月底回國。與一些提交了畢業論文之后就回國參加“秋招”的同學不同,她捉住作業前最終的一點閑暇時刻與幾個朋友游玩…